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AI CHI Log Out | Topics | Search
Moderators | Edit Profile

Kanwit Family » TEA TIME »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AI CHI « Previous Next »

  Thread Last Poster Posts Pages Last Post
  Start New Thread        

Author Message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March 25, 2013 - 07:58 pm:   

http://book.ifeng.com/dushuhui/special/salon121/detail_2013_03/12/23022257_11.shtml

tc.jpg
【读书会第121期】徐皓峰解析中国“武士道”:以武求道 以功致诚

太极拳被公认是中国武术最高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在什么地 方?‥‥‥‥‥
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在搞考古的过程中,你能够感觉到你身上某一部分突然和谐了,阴阳相济了,你得到最高的人生高峰体验,这才是真正迷人的。



  肖维佳:练武术是求道的手段

  肖维佳:我们有一些事情就是因为因为折来折去,被现在崇洋媚外的东西覆盖了。包括孔子文 化,所谓孔子就是读书人,你读书就是孔子,这是对孔子极大的歪曲。孔子被来是讲六艺的,唱歌跳舞、骑马射箭无所不敢,现在就变成背书的就是孔子。在我们脑 子里,中国传统很多东西已经变质了,这样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的根到底是什么。我讲一个最简单的东西,太极拳被公认是中国武术最高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在什么地 方?世界除了少数几个东方国家,包括日本跟中国学的以外,格斗术就是格斗术,纯粹是技术,里面没有文化。只有中国武术才把自己文化的方方面面被吸收到武术 当中,成为一个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武功或者格斗术的技术,这是我们武术的特点。太极拳在咱们中国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它追求并且实现了任何其他武术都没有 实现过的东西,没劲的带有劲的,手慢的带手快的,以柔克刚,这是别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这里就有一个中国文化非常核心的哲学思想,就是太极思想,纳入到修 炼的东西当中,这里面既有佛家思想、儒家思想还有道家炼丹术的这些东西。

  我们大家是在龌龊的斗争的世界里过来的,一天到晚斗争,所以我们现在看什么片以为都是阴谋、都是斗争,实际上也是歪曲了我们现实生活的真 实。太极是什么概念呢?叫做阴阳相济的概念,简而言之说,太极阴阳就是对立统一。其实完全不是,太极里面没有斗争,太极的阴阳是互助的阴阳,但是你的阴阳 能够互助的时候就形成和谐的问题。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在搞考古的过程中,你能够感觉到你身上某一部分突然和谐了,阴阳相济了,你得到最高的人生高峰体 验,这才是真正迷人的。他后来拿来对付别人的侵略,但是太极拳从来不主动进攻,他只能防卫,彼不动我不动,彼未动我先动,我必须让别人先动,我只能借别人 的力来处理他,因为我借别人的力来维持强化自己的和谐,他吃亏不是因为我打他,是因为他破坏了和谐,他挨打了,这个思想境界就是道德境界。太极拳或者任何 一个高级的武术,包括少林拳最高峰都是这样的,东西南北四个角,最后一个角是一样的,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和禅宗的境界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练武术是求道的手 段,而它可以作为求道的手段,因为里面容纳这么多文化要素,而且这些文化要素揉成一个东西,它统一了。只要你练武,最好是练这样的武功。中国武术家越老越 活、越精神、越踏实,这才是武术的精神。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 10:38 am:   

1tn2tn3tn4tn


5tn6tn7tn8tn


9tn10tn11tn12tn


13tn14tn15tn16tn


17tn18tn19tn20tn


21tn22tn23tn24tn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June 17, 2009 - 11:52 am:   

  孙过庭的“平正”论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至如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学习书法开始时求“平正”,这是第一阶段;
得平正后求险绝,这是第二阶段;
能险绝之后,再回到平正,这是第三阶段。


===========================================

叶圣陶先生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一文中说:

“弘一法师近年来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因为他蕴藉有味,

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划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

再就一笔一划看,无不教人起充实感、立体感。有时有点像小孩所写的那么天真,但一边是原始的,一边是纯熟的,这分别又显然可见。总括以上这些,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意境含蓄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而他自己晚年在给友人马冬涵先生的一封信中说:“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由此可见,李叔同的书法已经达到一种肃穆、高古,超然物外的化境。“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对自己一生的感悟,也是临去前留给世人的珍贵遗墨。

=========================================

臨池學書是何人


王和萌
June 11, 2009 12:00 AM | 270 觀看次數 | 0 0 評論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頃閱「上下古今」版李選任先生大作《劉禹錫與柳宗元志同道合》,其中提到劉禹錫的《答後篇》詩:「近來漸有臨池興,為報元常欲抗行。」

李先生詮釋為「元常就是三國時的大書法家鍾繇,與晉時的王羲之,並稱鍾、王。劉禹錫以鍾繇比柳宗元,以王羲之比自己,其意是希望能急起直追鍾、王」等語。

關於「臨池學書」這一古典,由於東晉時荀伯子所撰的《臨川志》中,錯誤地認為是王羲之的事蹟,以致造成了後世許多不符事實的傳聞。

據晉代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字伯英),凡家之布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復有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云:「夫自古之善書者,僅魏有鍾、張之絕;鍾繇隸奇,張芝草聖,並稱鍾張。」

王羲之亦云:「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作,其餘不足觀。」因而由此看來,劉禹錫詩中的「臨池興」並非是王羲之,應係張芝之誤。

上述拙見,不當之處尚祈賜教。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February 01, 2008 - 09:58 am:   

yotr.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December 14, 2007 - 03:35 pm:   

08NY.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1-2007
Posted on Friday, April 06, 2007 - 07:12 pm:   

怀素论书帖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发,近来已四岁。近蒙减薄,今亦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是有也。

  唐代大书家怀素,湖南零陵人,生于玄宗开元二十五(737)年,卒于德宗贞元十五(799)年。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高僧传记载,怀素的曾祖父钱岳,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陆羽怀素别传说:怀素的伯祖父释惠融,也是一个书法家,学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因其俗姓钱,所以乡中并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他的“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怀素为学习书法,在漆盘上练字,竟把盘子都磨穿了,也不辞辛劳,千里求教,可见其为学之专与毅力。其草书风格,为历代书家所钦羡。
   这位出家人嗜酒茹荤,醉后“草圣欲成狂便发”,被誉为“醉素”。从破体变风姿,字字笔走龙蛇,“风骤雨旋”,笔下气势磅礴,给人以“剑气凌云”的豪迈感。怀素的草书用笔圆劲,“使转如环”,所学不拘一格,甚至在公孙大娘的舞剑中也领悟到笔法,这种好学精神,是他大器的秘奥所在。
   怀素的草书在青少年时代已经远近闻名。当时名士朱逵,听说这少年草书有名,特赶来衡阳拜访,并赠诗道:

  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矍畏盘龙走。
  怪状崩腾着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
  于今年少尚如此,历睹远代无伦比。…

  永州太守王邕,也降尊纡贵,亲自登门拜望怀素,赠诗道:

  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馀仞。
  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
  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
  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

  唐肃宗乾元二(759)年,当时怀素二十二岁。五十九岁的李白巫峡遇赦后,从长流夜郎乘舟回江陵。南游洞庭潇湘时,怀素向他求诗,虽是忘年之交,振奋的李白,即写了一首“草书歌行”赞扬他: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位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唐代宗宝应元( 762)年,时三十一岁。怀素由零陵出发,万里求师访友,向当代名家探求笔法;经衡阳,客潭州,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黄山谷云:“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浩)与颜太师(真卿)耳。”(“题徐浩碑”),怀素在长沙遇见诗人苏涣时,怀素要苏涣题诗,苏涣就写了“赠零陵僧”(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

  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裴曼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蚊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
  西河舞剑气凌云,孤篷自振唯有君。
  今日华堂看洒落,四座喧呼叹佳作。
  回首邀余赋一章,欲令羡价齐锺张。
  琅诵□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颠复狂!
  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
  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
  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贪泉成墨池。

  诗中赞怀素是“草圣”张旭之后唯一继承人,称赞徐浩的书法几乎凌驾王献之之上,如果怀素得到徐浩的赏识,一时“洛阳纸贵”。“贪泉”一词是双关语,一指水名,在广东南海县西北;一指贪钱,贪财。末句大有深意。不出所料,后来徐浩成了贪官。资治通鉴代宗大历五年,说他:“贪而佞,倾南方珍货以赂〔元〕载”。

  “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法其顿挫之势也。”(乐府杂录)
   公孙大娘是开元时有名的女舞剑家,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称“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他写道: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怀素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后,大受启发。由此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笔势往复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在结构上也加强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
  怀素四十岁时到京兆,向颜真卿求教笔法,并请作序以“冠诸篇首”。广川书跋说:“书法相传至张颠后,鲁公〔颜真卿〕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
  怀素通过颜氏,而学到张旭笔法。颜真卿说:我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从醴泉罢职回来,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再三要求张长史教笔法。长史许久不说,左右盼望,心情不舒畅而出去,我跟在他后面;走到东竹林院小堂里,张公坐在床上,命我居于小榻边,说道:“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岂可言其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张旭举出“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授颜真卿。后来颜就把“十二笔意”传授给怀素,又问怀素:“你的草书除了老师传授外,自己有否获得感受?”怀素道:“贫僧有一天傍晚,曾长时间地观察夏云的姿态,发现云朵随着风势变化莫测,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颜真卿说:“你的‘夏云多奇峰’的体会,我闻所未闻,令我增加广识,‘草圣’的渊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后继有人了。”
   他晚年患风痹病,于贞元十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怀素狂草的师承,追溯到张芝,索靖,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他的狂草比起二王的草书,更“狂逸”。
   任华诗道:“古来草圣无不知,岂不知右军与献之,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任华又说:“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贯休云:“张颠之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这说明怀素“以狂继颠”。“狂草”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怀素的狂草,把篆书,隶书,蝌蚪文,虫书,稿草,章草,飞白等笔意容纳在其中;所以有人说:狂草的瘦劲朴野,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背向则出于飞白;沈着痛快则出于章草。
   黄庭坚曾说:数百年来,只有三个半人懂得这个道理。这三个人就是张旭,怀素和黄自己,苏舜钦只能算半个。他又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馀碌碌耳!”

  草书是由行书发展而来。后汉时的张芝,学崔瑗,杜度的草书之法,创变成了“今草”。后来王羲之在张芝“今草”的基础上除去了一些章草的波磔,结合楷书笔法创了王羲之派“今草”(行草)。王献之又在其父“行草”的基础上,变方笔为圆笔,字画更为秀媚流畅,便变革为“破体书”。唐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道: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馀。
  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
  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随着中国书写工具的进步,发展到秦末汉初,王次仲化隶为楷。继有“张芝草圣,锺繇隶奇。”
   怀素的狂草,脱胎于张芝,王献之的“一笔书”。“一笔书”即字字相连,一笔而成,多用中锋,融合圆字,一气呵成。怀素圆而长的笔画,有“春蚓秋蛇”,“奔蛇走虺”之趣。顾复平生壮观评怀素说:“千文,自叙,苦笋帖,有春蚓秋蛇之意,变化不可端倪,险绝也。”

  孙过庭书谱云:“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奇,临危据高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些姿态在怀素“自叙帖”中都有表现。

  五代贯休(832-912),唐代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即今浙江人,所作的“观怀素草书歌”:

  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
  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朽。
  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馀。
  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
  粉壁素屏不问主,乱拏乱抹无规矩。
  罗刹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对汉高祖。
  势崩腾兮不可止,天机暗转锋鋩里。
  闪电光边霹雳飞,古柏身中蟠龙死。
  骇人心兮目视瞁,顿人足兮神辟易。
  乍如沙场大战后,断枪橛箭皆狼藉。
  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挂铁锡。
  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
  珊瑚枝长大束束,天马骄狞不可勒。
  东却西,南又北,倒又起,断复续。
  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秦王肩上着枣木槊。
  怀素师,怀素师,
  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灵。
  固宜须冷笑逸少,争得不心醉伯英。
  天台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峥嵘。
  或细微,仙衣半拆金线垂。
  或妍媚,桃花半红公子醉。
  我恐山为墨兮磨海水,天与笔兮书大地,
  乃能略展狂僧意。
  常恨与师不相识,一见此书空叹息。
  伊昔张渭任华叶季良,数子赠歌岂虚饰,
  所不足者浑未曾道着其神力。
  石桥被烧烧,良玉土不蚀。
  锥画沙兮印印泥,世人世人争得测。
  知师雄名在世间,明月清风有何极。

  这诗把怀素歌颂得超逸往古,直是仙人。
  “东却西,南又北,倒又起,断复续”,怀素的书法,就是这样的醉狂,难一捉摸,千姿百态的变化了。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1-2007
Posted on Sunday, April 29, 2007 - 01:02 pm:   

gf.jpg

k.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1-2007
Posted on Sunday, April 29, 2007 - 02:19 pm:   

http://post.baidu.com/f?kz=66648194

http://post.baidu.com/f?kz=66648194

1 太极拳经
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无法得知】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拳经)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 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作者: 陶十三 2005-11-20 04:27   回复此发言

--------------------------------------------------------------------------------

2 太极拳经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迟也),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作者: 陶十三 2005-11-20 04:27   回复此发言

--------------------------------------------------------------------------------

3 太极拳经

  太极拳推原解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作者: 陶十三 2005-11-20 04:27   回复此发言

--------------------------------------------------------------------------------

4 太极拳经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

  1935年,陈照丕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王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唾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1981年8月顾留馨记】

  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鑫

  第一章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章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第三章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作者: 陶十三 2005-11-20 04:27   回复此发言

--------------------------------------------------------------------------------

5 太极拳经

  第四章四梢

  试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章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

  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章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

  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

  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

  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

  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

  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

  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章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

  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

  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章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 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Add Your Message Here
Post:
Username: Posting Information:
This is a private posting area. Only registered users and moderators may post messages here.
Password:
Options: Enable HTML code in message
Automatically activate URLs in message
Action:

Topics | Last Day | Last Week | Tree View | Search | Help/Instructions | Program Credit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