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 Xinjiang Trip 2007 Log Out | Topics | Search
Moderators | Edit Profile

Kanwit Family » TEA TIME » TRAVEL, BINOCULAR AND PHOTOGRAPHY » North Xinjiang Trip 2007 « Previous Next »

  Thread Last Poster Posts Pages Last Post
  Start New Thread        

Author Message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October 03, 2007 - 12:58 pm:   


這次新疆行之前,Betsy 和我先從香港飛四川成都到綿陽,然後從綿陽到閬中,廣元,劍閣。回成都飛新疆与元廣等在烏魯木齊滙合。

元廣及各位團友:

平安返家了,除了得到老伴傳染的港式流感外,一切還好。因發燒鼻塞咳嗽,未能整理全部照片,故暫寄一些老伴拍的與此旅程有关之照片作為大家在大澳吃海鮮時茶餘飯後的話題與回顧。待感冒过後,再分景點整理和貼上更多不像樣之照片,也希望大家貼上佳作一同分享。

非常懷念與大家共渡十多天的旅程。太多值得回味的事了。

明月明年一齊看吧!

林鼎




nxj001.jpg
1 白樺林

nxj002.jpg
2 五色灘

nxj003.jpg
3 堅哥,你在想什麼?

nxj004.jpg
4 可惜鏡頭拍不出一個人的內在美。但人的內在美多少會透過外在氣質表現出來的。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

nxj005.jpg
5 看着它們慢慢過路便想起內急之痛苦

nxj006.jpg
6 在這两位天才與勤力兼備的發燒影友面前,我只能自認病樹與沉舟了。

nxj007.jpg
7 是旅行抑或走難?

nxj008.jpg
8 Don't smoke or No smoking 並不重要,能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氣才是主要的。“純潔的大氣可以洗滌心靈底穢濁。”

nxj009.jpg
9

nxj010.jpg
10他是否愛攝影愛到瘋了,癡了?是否以攝影推動旅行?以旅行來增強體魄?這都是他自己的事,與人無關,我認識他四十多年了,從未見過現在的他。不能說判若两人,因為他還是他,說好話時還是依舊令人如坐春風,沒有相機在手時還是極可親的。但两機在手後,內面的百分比就变了,他人的楊鍾基和自己的楊鍾基之百分比就起了量和質的变化了。我喜歡以前的他,不過更尊敬現在的他。這份由愛而產生的不息衝力,由集中而來無人可以闖入的內靜,加上個人在中國文學方面的功力,有什麼不可能?天才也好,瘋子也好,要突破藝術上藩篱,只有天才與瘋子。考慮太多世俗觀點的凡夫,只能是沽名钓誉的走卒。


nxj011.jpg
11 拍照乎?唱歌乎?

nxj012.jpg
12夫“唱”婦隨

nxj013.jpg
13 廣角鏡不够廣,只能拍下魔鬼城半邊與Brenda半邊。

nxj014.jpg
14 對着賽里木湖,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都找不到拍攝之法。正是老鼠咬龜時,却被老伴歪打正着,找到了賽里木湖之內容美與形式美之關鏈時刻﹙Decisive moment﹚

nxj015.jpg
15 賽里木湖應當是這樣拍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又一例証。

nxj016.jpg
16 老伴觧釋拍此照目的是小女孩很美,我看美的是爸爸。

nxj017.jpg
17

nxj018.jpg
18

nxj019.jpg
19

nxj020.jpg
20

nxj021.jpg
21

nxj022.jpg
22人是萬物之靈這句話是否需要更正?這裏的羊與狗毋須参加康輝大自然旅行團便能享受到免費的藍天白雲、美不勝收的湖光山色。我們自以為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却為自己創造了連自己都不想居住的環境。不要說惠風和暢,天朗氣清了。我們現代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幾乎連吃的和呼吸的都是有毒害健康的食品與空氣。何靈之有?

nxj023.jpg
23最現代的發射站和最原始的蒙古包。

nxj024.jpg
24毋須觧釋,單從譚婉所穿的便可知道昨晚蒙古包內的温度。

nxj025.jpg
25

nxj026.jpg
26

nxj027.jpg
27

nxj028.jpg
28

nxj029.jpg
29

nxj030.jpg
30

nxj031.jpg
31

nxj032.jpg
32韓滉五牛圖之三牛。

nxj033.jpg
33

nxj034.jpg
34

nxj035.jpg
35

nxj036.jpg
36

nxj037.jpg
37

nxj038.jpg
38

nxj099.jpg
39好明未比錢啦,如今改革開放,一切向錢看,不交十元又想坐下來拍照談話,難怪連小孩都給予白眼。

nxj040.jpg
40

nxj041.jpg
41

nxj042.jpg
42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根据传说,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与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国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在音乐家喀迪尔汗.叶尔羌的主持下,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发展。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引自百度百科﹚


nxj043.jpg
43

nxj044.jpg
44带團帶得這麽開心,是否也應繳團費?

nxj045.jpg
45Dances with Ah Cheung 與昌哥共舞

nxj046.jpg
46

nxj047.jpg
47

nxj048.jpg
48

nxj049.jpg
49

nxj050.jpg
50

nxj051.jpg
51

nxj052.jpg
52

nxj053.jpg
53

nxj054.jpg
54

nxj055.jpg
55

nxj056.jpg
56

nxj057.jpg
57

nxj058.jpg
58

nxj059.jpg
59

nxj060.jpg
60

nxj061.jpg
61

nxj062.jpg
62觀魚亭,是欣賞喀納斯湖最佳觀景點。以下是錄自《人間仙境喀纳斯》網之觧說。

“喀纳斯”原名为喀纳斯是蒙古语,有两种翻译解释:一说是“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一说是“峡谷中的湖”。

喀纳斯湖诞生距今约20万年前后,它形如弯月,长约24公里,平均宽度约2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深可达184米,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泊,以其“湖怪”、“云海佛光”、“变色湖”的未解之谜而蜚声中外。元代成吉思汗的军帅耶律楚材远征途经喀纳斯湖,被这壮丽的景色深深打动,吟诗道:“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




nxj063.jpg
63

nxj064.jpg
64

nxj065.jpg
65

nxj066.jpg
66

nxj067.jpg
67

nxj068.jpg
68你明嗎!收到未?

nxj069.jpg
69

nxj070.jpg
70

nxj071.jpg
71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是景好抑或人美?都不要緊,只要在適當時間出現在適當的地點,便成了焦點。

nxj072.jpg
72借小左的口頭禪“郁悶”來形容那拉提是最恰當不過了。起碼是我和老伴的感覺。已是黄昏,更着風雨。自携行裏,步步為營地渡過摇晃不定的吊橋。坐在接送車又湿又凍的座椅上,還以為失禁,到了餐廳後,不但不敢以屁股對人。加上地滑和一股濃濃的混合着湿氣和來自厨房油烟的酸臭味,這是真郁悶,不是她用來形容“討厭”的郁悶。

但那拉提的由来却剛與我的感受相反。以下一段是引自新疆海外旅行社之說明。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一支蒙古大军由吐鲁番出发,沿天山深处向伊犁集结.时当仲夏,山中仍风雪弥漫,寒气袭来更使饥肠辘辘的蒙古将士疲惫不堪。岂料一过山岭,眼前竟是一马平川。宛如锦毯的莽莽草原上,繁花怒放,清泉密布,流水潺潺,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将士们顿觉心旷神怡,忽然间云开日出,艳阳高照,人们不禁齐呼:“那拉提,那拉提”,于是一个形象化的地名诞生了,并留传至今。

那拉提,变作“纳喇特”,是东起吐鲁番,经托克逊、阿拉沟、巴伦台、巴音布鲁克、那拉提、巩乃斯、伊犁、西至中亚的丝绸之路中线——“天山道”上的一个重要山口(今称那拉提达坂)。《西域同文志》称:“纳喇特达巴,维语,日色照临之谓。雪山深邃,得见日色,故名。”散落在古道沿线的今存土墩墓群表明,塞种、乌孙等早期游牧部族就曾频繁出入这条通道。唐、宋、准噶尔蒙古时期及至清代,许多重大战事无不与此相关。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吏部员外郎陈诚等奉旨出使哈烈(今阿富汗西北部),走的就是这条路线,他还在伊犁河上游会见了东察合台(别失八里)后汗马哈木。横亘于巴音布鲁克草原之北的南天山支脉那拉提山和新源县境内极东的那拉提镇,皆因此山口而得名。

那拉提草原名列世界四大河谷草原之一,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原野上山泉密布,溪流似网,河道交错,森林繁茂,被人们誉为“空中草原”。

nxj073.jpg
73

nxj074.jpg
74

nxj075.jpg
75

nxj076.jpg
76

nxj077.jpg
77

nxj078.jpg
78

nxj079.jpg
79

nxj080.jpg
80攝于賈登峪鴻福生態渡假酒店零晨二時左右,該晚有點冷,已近午夜,附近歌廳傳來之燥音仍好像拆屋聲一樣。開窗不成,燥音太大。關窗也不成,房內之厠所味和煙味太濃。可能太疲倦和不想吵醒老伴,還是迫自已安靜地坐在床上睡了一覺。醒來看到經常在晚上散步時尋找之猎户星座剛好在窗前。由於地處荒郊,尤以零晨時分,窗外一片靜寂,地面蒙着一層薄霜。停泊在外的旅游巴士也像倦到噴完最後一口死氣便睡了,再看不到它们巨無覇似的輪廓,已成了夜色的一部份,。一切都好像被如此之夜色淨化,凝固着。只有猎户星座特別明亮,特別耀眼。立即拿出小脚架拍下此照片。以紀念當年西貢坳築路之“老鬼”。

“四十年已經過去,在過去的四十年裏。每當晚上散步,還是在尋找那幾個我們當時談論過的星座,獵户,獵犬,蝎子,天后………。我們已再不是當年的了。只有西貢坳在我們青春時候留下的回憶,依舊好像那幾個星座仍然明亮地運行在永恆的太空。”

nxj081.jpg
81

nxj082.jpg
82

nxj083.jpg
83

nxj084.jpg
84在此如茵草地上,對着喀納斯河畔秋色藍天。還有什麽地方更適宜靜者,沉思與回憶?

nxj085.jpg
85

nxj086.jpg
86

nxj087.jpg
87

nxj088.jpg
88

nxj089.jpg
89

nxj090.jpg
90

nxj091.jpg
91

nxj092.jpg
92

nxj093.jpg
93

nxj094.jpg
94

nxj095.jpg
95

nxj096.jpg
96

nxj097.jpg
97

nxj098.jpg
98真的靚到要仆低嗎?我看不是,大概發燒燒到頭昏眼花。不能自已吧!

nxj099.jpg
99

nxj100.jpg
100

nxj101.jpg
101

nxj102.jpg
102

nxj103.jpg
103

nxj104.jpg
104

nxj105.jpg
105

nxj106.jpg
106

nxj107.jpg
107

nxj108.jpg
108.

nxj109.jpg
109看似朦面大盗,實則比觀音更慈悲。處處為團的大局着想,以觀察入微的眼力,豐富的江湖經驗,洞察一切事故發生之前。應收則收,應放則放。有這樣的女豪傑帶團,難怪全程都充滿歡笑。

nxj110.jpg
110

nxj111.jpg
111

nxj112.jpg
112

nxj113.jpg
113喜雪。

nxj114.jpg
114

nxj115.jpg
115

nxj116.jpg
116

nxj117.jpg
117

nxj118.jpg
118

nxj119.jpg
119

nxj120.jpg
120

nxj121.jpg
121

nxj122.jpg
122

nxj123.jpg
123

nxj124.jpg
124

nxj125.jpg
125

nxj126.jpg
126

nxj127.jpg
127

nxj128.jpg
128

nxj129.jpg
129

nxj130.jpg
130

nxj131.jpg
131

nxj132.jpg
132

nxj133.jpg
133

nxj134.jpg
134

nxj135.jpg
135

nxj136.jpg
136

nxj137.jpg
137

nxj138.jpg
138

nxj139.jpg
139

nxj140.jpg
140

nxj141.jpg
141

nxj142.jpg
142

nxj143.jpg
143

nxj144.jpg
144

nxj145.jpg
145 吐峪溝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伊斯兰文化和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意义。

  在麻扎村内保存有大量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屋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即使从屋顶走也可达到串门的目的。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铛,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都反映了个人的喜好.甚至从门窗的不同制作中,让人推测出房屋主人过去的职业、爱好或地位。

  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国内一座保存完好的 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

  吐峪沟千佛洞据调查,是吐鲁番地区现存于高昌时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曾发现西晋元六年(296)的《诸佛要集经》写本以及前秦甘露二年(360)沙门静志写的《维摩经义记》等佛典千佛洞窟密度大,种类较多,有礼拜教、僧房、讲经堂、禅室。现存有编号洞窟46个,其中9个洞窟壁画保存较好。沟东区东南第4号窟较为完整,存“广毗大王”等几处题记,字体与罗布淖尔晋简书法完全一致。石窟分正方或长方两种形制。作正方形穹庐顶,中心设高坛基,四壁有弧度,与中原晋墓形制相近。窟顶画莲花,四周画条幅,条幅中画立佛之象。穹隆顶外四隅画有千佛,分左、右、后三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中层画佛本生故事,上层画千佛,粗线条画人物轮廓,图上有汉文题记;有的窟中央凿出中心柱,有左右甬道,分前、后室。窟顶有卷顶、套斗顶、穹窟顶等。壁画题材主要是因缘佛传图、立佛、千佛、七佛、禅僧和本生、供养等。佛装及所绘人物用墨线勾轮廓,具有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某些特点。东南区4号洞窟开凿时间较早,保存亦较好,窟内塑立佛像,绘坐旨、千佛及天王像等,并绘两壁画,侧耳室尚存“僧知空”的汉文题记。

  吐峪沟干佛洞见证记录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宗教兴衰史,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内的石窟、壁画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佛教美术史、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吐峪沟霍加墓麻扎相传建于伊斯兰教创教之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此麻扎影响很大,朝拜者除新疆外,还有来自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和穆斯林教徒。

  另外,在麻扎村内的清真寺是麻扎村人共同设计参与建造和施工的集体作品,它们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科考价值很高。

麻扎村艺术价值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一般都集中在宗教建筑中,麻扎村也不例外。民居是维吾尔族生活的基本环境空间,是家庭的基本单元,是一家人最稳定的朝夕相处的生活必需品。特别对于生活在干燥景观色彩单调的沙漠戈壁中的人来说,家居必须与这种恶劣环境形成对比,因此,维吾尔民居相比其它民族民居更重视室内色彩、室内装修、家俱与床上用品、家居陈设与家居饰物的选择,即更具艺术性。因此,许多民居在壁龛设计、挂毡、天花彩画、室内柱廊、石膏饰件上各具特色与创意。是色彩纷呈的个人创作空间,其艺术价值非常高。

  另外,当地出土的文物,如舍利盒、彩陶、器皿等也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錄自百度百科﹚

nxj146.jpg
146

nxj147.jpg
147

nxj148.jpg
148

nxj149.jpg
149

nxj150.jpg
150

nxj151.jpg
151

nxj152.jpg
152

nxj153.jpg
153

nxj154.jpg
154

nxj155.jpg
155

nxj156.jpg
156

nxj157.jpg
157

nxj158.jpg
158

nxj159.jpg
159

nxj160.jpg
160

nxj161.jpg
161 指揮若定的舵手,

nxj162.jpg
162 陽光般的笑容,暖了所有团友離家的心。温柔若此,內在怎能不美?

nxj163.jpg
163 倘若穿上翠羽黄衫,騎着烏孫馬,奔馳於大漠上,不誤以為霍青桐再生才怪。

nxj164.jpg
164 小蔣,對着這般笑臉縱使風露立終生也值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不當喇嘛也就是為了那從眼角射來的目光。請看他情詩之一“露出皓齒微笑,向着滿座顧盼。那目光從眼角射來,落在小伙兒的臉上。”

nxj165.jpg
165

nxj166.jpg
166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

******************************************

新疆的葡萄有几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859482.html

新疆是一个瓜果之乡,而吐鲁番的葡萄享誉中外。吐鲁番的葡萄有几百种,品质上乘的有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梭梭葡萄等18个品种,而无核葡萄的含糖量可高达22%-24%,现在仅无核白葡萄就有20多个品种,酿造用葡萄品种有40个别。吐鲁番的葡萄色泽光亮,粒大味美,香甜润喉。


新疆葡萄

葡萄

新疆葡萄甲天下,尤其以吐鲁番的葡萄最负盛名。新疆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约50多个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子、百家干、木纳格、黑葡萄、和田红、喀什哈尔、粉红太妃等,尤以无核白最为名贵,皮薄肉嫩,汁多味甜,素有“绿珍珠”美称,且富含多种营养。葡萄还可酿洒、制作果酱、果汁等。

**************************************

亚尔村的春天

维吾尔族小伙子玉赛开着一辆小四轮,带我穿梭在乡间,在葡萄园、晾房、坎儿井和羊粪堆间东奔西走。车子颠得像在跳舞,同行的乡农技站技术员阿西娅不停地发出惊叫。

在阿西娅的惊叫和远处布谷鸟的啼鸣中,我感到春天来了。阿西娅抱着一捆准备用作嫁接的杏树条,它们已冒出饱满的新芽。桃树和柳树也发芽了。太阳暖洋洋的,白桑树下的渠水流得欢畅了。

3月2日,乌鲁木齐气温是零下2摄氏度至零下10摄氏度,街上到处是尚未融化的冰雪。中午,我从乌鲁木齐市乘班车到达吐鲁番市,当地气温已达13摄氏度。阳光明媚,人们已脱去冬装。市中心广场上,有人躺在草坪上睡午觉,晒太阳。枯草间已泛出若有若无的新绿。

亚尔乡位于吐鲁番市郊,人口5万,是全疆人口最多的一个乡。著名的交河故城就在这个乡。岑参诗云:“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我想,唐代的“交河美酒”应该是用亚尔乡一带的葡萄酿造的吧。

我去的是亚尔乡亚尔村。这个村出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味道好、颗粒大,在亚尔乡的17个行政村中是很有名的。每年七八月葡萄采摘季节,附近各村总为葡萄的销路犯愁,而亚尔村的葡萄则畅销无疑,可以用“守株待兔”来形容。

说起这件事,村党支部书记卡哈尔有些得意。他说,去年几天中来了上海、广州的3位客户,争购村里的葡萄,为了表示公平和友谊,卡哈尔将9个自然村一分为三,平均“分配”给了他们。客户十分满意,说好今年还要来的。

据卡哈尔介绍,全村998户农户,去年人均收入4453元,其中80%以上的收入来自葡萄。村里百亩左右的葡萄园并不少见,一亩葡萄的收益通常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最好的能上万。

年近半百的卡哈尔已当了十几年村支书,他家有25亩葡萄园,在村里起“示范园”的作用。他去过哈密、敦煌、南疆等地,学习过葡萄栽培、管理的新经验。按他的说法,当村支书就是要成为科技带头人。卡哈尔指着新盖的大房子说:“这里是我的家,葡萄园是我的另一个家,几天不去葡萄园劳动,我会生病的。”

在村委会附近的墙上,我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善待妻室的人是优秀的人。另一条标语是:严禁倒卖土地。

村里的葡萄园十分安静,葡萄藤都埋在地下,只有光秃秃的葡萄架立在那里,显得有些寂寞。整个冬天,欺骗死亡是每一座葡萄园的工作。现在,春天来了,葡萄藤的休眠也要结束了。有人将发酵过的羊粪和牛粪堆在路边,为的是给开墩后的葡萄施肥,补充营养。几位老人在修理葡萄架,取下旧铁丝,换上新的。阿西娅说,她看到戈壁滩上的葡萄园已开墩了,戈壁上的气温比山沟里高,因此开墩的时间要早些。

果然,当我乘着玉赛的小四轮来到村外时,看到一座葡萄园里有3位维吾尔族小伙子在忙碌着。开墩后的葡萄藤缠绕在一起,像虚弱的蟒蛇静静卧在堑沟里。小伙子们把它们从泥里挖出来,然后齐心协力,将这些“巨蟒”高高抛起,搭到葡萄架上。开墩、上架、摆蔓是一项重体力活,讲究配合,一般由青壮年来做。小伙子们告诉我,他们从早晨10点干到晚上8点,一天能上架一亩地。

这座葡萄园很大,有200多亩,是村委会主任家的。我内心不禁盘算着,村委会主任家的年收入不菲啊。在另一座葡萄园里,马生福和他的妻子也在为葡萄开墩。他说,开墩早,可以浇上价格便宜一点的头水。去年他家10亩葡萄园产葡萄干两吨,卖了10000多元钱。马生福希望今年的收入更好些。

“过了诺鲁孜节,葡萄树就萌芽展叶了……”阿西娅说。诺鲁孜节在3月21日,是维吾尔族的“迎春节”,这一天也是农历春分,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代表病灾的白羊星升起,象征吉祥的双鱼星降临。这一天,村民们要吃诺鲁孜饭,是一种将小麦、大米、绿豆、高粱、荞麦等放在一起熬煮而成的“黏饭”。村里最美的女孩要扮演春姑娘,头戴柳条编成的花冠。阿西娅记得一首诺鲁孜歌谣——

春风徐来,令人欢喜,

小伙子歪戴着帽子,

姑娘们鲜花插耳际;

今天母鸡孵出了小鸡,

诺鲁孜节到了,驱走了寒季。

诺鲁孜节后,绿色渐浓的葡萄园里,有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愿自己的生活像葡萄园一样葱郁,像秋天成熟的葡萄一样甘甜!

生命饮料之树

葡萄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多、产量最大的水果。考古资料表明,最早栽培葡萄的是7000年前的南高加索地区。后来,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从亚美尼亚传到地中海东岸的新月地带和古埃及。5000年前埃及法老们的墓室壁画上,已出现葡萄采摘、酿酒、装船外运的情景。葡萄、葡萄酒,还有从尼罗河畔芦苇荡里打来的野鸭,成为埃及上流社会宴席上的珍馐佳肴。

希伯来人栽种葡萄和酿酒并不晚于埃及人。《圣经》中提及葡萄酒多达500余次,它是“基督之血”的象征。大洪水时代的先祖挪亚种过葡萄,并酿造了也许是人类的第一杯葡萄酒。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说,伊甸园里生长着一种酒葡萄,它的果实可以醉人。所罗门的《雅歌》反复吟咏葡萄:“愿你的双乳,好像葡萄累累下垂。”“我们早晨起来往葡萄园去,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石榴放蕊没有,我在那里把我的爱情给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希腊罗马文明是以地中海的三种植物为基础的,即小麦、橄榄树和葡萄。希腊人将葡萄从埃及引入欧洲,举行一年一度的酒神节。头戴长春藤冠、身穿兽皮、手执酒神杖的狄俄尼索斯,成为一个不朽的神。——他其实是一个葡萄酒神。

波斯人称葡萄为“生命饮料之树”、“月亮的圣树”。在波斯王宫中,司酒是一个很体面很重要的职务,享受大臣待遇。希罗多德说,波斯人习惯于在陶醉状态中讨论重大事情,认为喝醉酒通过的决定要比清醒时做出的更加可靠。在促进波斯诗歌、音乐、舞蹈的繁荣方面,葡萄酒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鲁达基、欧玛尔·海亚姆等人的诗歌中,葡萄酒和美人是最常出现的意象,在酒杯的辉映中,情人面颊上的红晕是一个仙境。

阿拉伯人种植过一种果实大如鸡蛋的葡萄,树干有两人合抱那么粗,一串串的葡萄有两腕尺长。他们继承了波斯人善饮的传统,诗人们想象葡萄树是一只酒杯,死后要葬在葡萄树下,就有永远也喝不完的葡萄美酒。

葡萄、石榴、无花果并称为“丝路三大名果”,它们是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向东方输出的三种最著名的水果。无疑,也是三种绿色文化。

那么,葡萄是在什么时候传入西域和中亚的呢?

历史学家认为,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明带入中亚,同时把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酒神崇拜带到了这个地区。汉时“蒲萄”二字的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近年苏贝希墓葬考古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葡萄籽,这是葡萄西来的一个信号,但不能证明公元前4世纪新疆已种植葡萄。

两个世纪后,张骞“凿空”西域来到大宛(今费尔干纳),发现这里俨然已是中亚葡萄种植中心。“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积数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史记·大宛列传》)张骞从大宛带回了葡萄种子(还有苜蓿种子),但未获得葡萄酒酿造技术。中原酿造葡萄酒是从高昌回鹘人那里学来的,时间要到隋末唐初。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新疆种植葡萄要晚于亚历山大东征,但不会晚于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后,葡萄种植在新疆已十分普及。384年,北凉将军吕光征龟兹(今库车),他报告说,这里有许多葡萄园,葡萄酒总是被大桶大桶地享用,人们在酒窖里日夜酩酊大醉,连守城的士兵也不例外。“胡人奢侈,厚于养身。”以吐火罗人为主的龟兹居民在信仰佛教的同时也不忘纵情享乐。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上说:“西域有葡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传云,可至十年。欲饮之,醉弥日乃解。”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西域民族嗜酒如命,收录在《突厥语大词典》中的民歌证实了这种豪饮:“让我们吆喝着各饮三十杯。让我们欢乐蹦跳,让我们如狮子一样吼叫,忧愁散去,让我们尽情欢笑。”

阿斯塔那的葡萄干

在自治区博物馆,我瞻仰过1600年前的几粒葡萄干,它们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地下古墓。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高昌回鹘王朝的公共墓地,经过10多次的考古挖掘,已出土各种珍贵文物上万件。在这些文物中,发现了不少租种葡萄地、浇灌管理、买卖葡萄园的契约、书信、账册等文书,还有随葬的葡萄(葡萄干)、葡萄枝、种子等。高昌的居民将一串串鲜葡萄供奉在死去亲人的墓室里,为的是让他们在幽冥世界里继续吃到生前喜爱的这种美味的水果。这在当时,是一种风俗。

阿斯塔那墓葬壁画描绘的情景,也为吐鲁番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已是重要的葡萄种植业中心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一幅壁画上,一对贵族模样的夫妇端坐在葡萄架下宴饮享乐,餐桌上是美味佳肴,侍女们忙着斟酒、上菜。出现最多的是女供养人手捧果盘的壁画,果盘里除了梨、甜瓜,还有葡萄。摩尼教徒的工笔画,也常常以葡萄等水果为主题。与此同时,葡萄纹样、图案开始装饰佛教洞窟和民居。

隋末唐初,中原已种植葡萄,但尚未掌握葡萄酒酿造技术,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对时常耳闻却不能品尝的“西域琼浆”心驰神往。公元640年,唐太宗发兵破高昌,得到了马乳葡萄的种子,将它们种在皇家禁苑中,并专门开辟了两座葡萄园。同时从回鹘人那里学到了酿酒技术,共酿出了八种“芳香酷烈,味兼醍醐”的葡萄酒。唐王朝要求高昌以年贡的方式进贡不同品种的葡萄产品,除葡萄干外,自然还有葡萄酒。这一进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皇帝甚至说,让自己的臣民种植葡萄等果类,比给他们建造100座瓷窑还要好。

从唐代开始,“吐鲁番”这个名字就与“葡萄”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地理与果实的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出“吐鲁番”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便是“葡萄”。反之亦然。——不知是吐鲁番出产了葡萄,还是葡萄诞生了吐鲁番。

在品种众多的吐鲁番葡萄中,无核白葡萄、马乳葡萄和琐琐葡萄是最有名的。

无核白葡萄主要用来晾制葡萄干。它无核,肉厚,皮薄,味胜刺蜜。中国古籍中称它为“兔睛”。“大逾蚕豆,滴溜珠圆,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清·肖雄)因此它又有“中国绿珍珠”的美誉。上个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冯·勒柯克在吐鲁番进行考古挖掘,称无核白葡萄干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葡萄干”。他在《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一书中写道:这种葡萄干在当时的北京也是一种非常奢侈的食品,价格很贵,因为从吐鲁番到北京要走115天。

马乳葡萄又称马奶子葡萄,就是唐太宗派人将它引种到长安皇家园林的那种。这是一种浑长硕大的紫色葡萄,“马乳”这一名称表明了它细长的特征。用马乳葡萄能酿造质量上乘的葡萄酒。唐代名妓赵鸾鸾曾在诗中用马乳葡萄隐喻女性的乳头,这个意象不胫而走,在唐诗中频频出现,给诗人们带来了灵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详细论述了产自吐鲁番的琐琐葡萄的药用价值,说它大若五味子,形如胡椒,小儿食之,能解痘毒。时至今日,它仍是吐鲁番维吾尔人用来治疗小儿麻疹的首选良药。从前,琐琐葡萄的价值比驼皮和獭皮还要高。

两个吐鲁番

亚尔村不远处,便是高岗悬崖上的交河故城,它像一艘“泰坦尼克号”巨轮,其断壁残垣代表了已逝的过去,如同时间遗弃的空壳、碎屑。在我身旁,初春的葡萄园仍是荒寂一片,但春天已悄然来临,村民们脱去冬装,开始为葡萄开墩、上架。随着天气继续转暖,簇新的枝叶将一点点爬满葡萄架,葱笼的葡萄园将迎来秋后累累甜美的果实……人在时光中老去,而植物在季节轮回中显示它们不朽的生命。

就这样,我遇见了两个吐鲁番:“死去”的吐鲁番和活着的吐鲁番。在吐峪沟,我曾有过这样的切身体验——

峡谷中的村庄,山坡上是一片墓地

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一天天变大

村庄在低处,在浓荫中

墓地在高处,在烈日下

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

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

获得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

死去的吐鲁番的构成:著名废墟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地下古墓,千佛洞和作为记忆残片的壁画,写在桑皮纸上的摩尼教残卷,红色灰烬的火焰山,蛮荒的世界第二低地,博物馆里的木乃伊和巨犀化石……它们是时光慷慨的馈赠,散发着岁月和尘土的气息。

那么活着的吐鲁番呢?它以葡萄的形式活着,只以葡萄的形式活着。正如在这个干旱少雨的“火洲”,除了地下运河坎儿井,水只以葡萄的形式存在一样。葡萄是点亮吐鲁番的翡翠之灯,呈现葡萄架下盛装的少女、欢快的那孜库姆舞、通宵达旦的宴饮……这一切,以一种固执的享乐主义姿态抵御另一个世界的威逼和侵犯。站在远处倾听,有时你分不清若隐若现的鼓声究竟来自哪一个世界——是这一个吐鲁番还是那一个吐鲁番?

死去的吐鲁番是一种自足的孤寂,是另一个世界的镜子,用来映照生存的虚幻和暧昧。它将废墟、坟墓、灰烬搬到天空,将死亡一寸寸推向晕眩的高度。而活着的吐鲁番,则像一位仆从,正源源不断向那个世界提供热情、水土和养料。这使死去的吐鲁番变成一株生机勃勃的葡萄树,在死亡的大荒漠中继续成长,有着发达的根须和茂盛的枝叶。——一株野蛮的葡萄树!

死去的吐鲁番大于活着的吐鲁番。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露天考古博物馆”(贡纳尔·雅林语),死去的世界是盛大的,咄咄逼人的,几乎遮蔽了活着的吐鲁番。它将少女遣返到绢画上、母体内,让熟透的葡萄回到羞涩的嫩芽和细小的花蕾,它使一株现实的葡萄藤柔弱而不能生育,在尘土中、烈日下徒劳地挣扎、枯萎。——莫非活着的吐鲁番仅仅是死去的吐鲁番的一个替身、一份遗言?

因此,在吐鲁番,死亡变得真实而且超乎寻常地敏感,它是一种四处弥漫的可以用来呼吸的空气,是一块块坚不可摧的活化石。“上天所赋予她的生命是有限的,因为正如白驹过隙一样不会拖延;正如闪电一样,不能留驻。岁月已到了它的末端,生命也消耗尽。翡翠树干枯了。她永远离开了这些时日,永远冲破了这人间的苦难之网。”(阿斯塔那出土的、公元667年一位吐鲁番妇女的墓志铭)

死去的吐鲁番是那么重,像一个巨大的石磨,从天空压下来,不断碾磨活着的吐鲁番,使它发出呻吟、歌声,从时光幽深处流出葡萄的果汁和美酒……

穆塞莱斯

目前,全世界葡萄酒的年产量是3000万吨,能装满两个半西湖。我国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有一年去东欧,摩尔多瓦是一个小国,却是葡萄酒大国。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酒窖,少则一二吨,多则四五吨,农民们像我们喝扎啤一样喝葡萄酒。首都基希纳乌郊外的科里克瓦地下酒窖,面积64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酒窖。罗马尼亚也盛产葡萄酒,大胡子诗人卢西安看到我在喝白葡萄酒,就认真地对我说:“在我们国家,有胡子的人是要喝红葡萄酒的!”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有趣的与众不同的饮酒习俗。

新疆葡萄酒已拥有新天、西域、楼兰等知名品牌。然而在新疆葡萄酒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种民间葡萄酒——穆塞莱斯。

穆塞莱斯是西域最古老的葡萄酒。唐人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瑟琶马上催”中的“葡萄美酒”指的就是穆塞莱斯,高昌王朝向唐朝廷进贡的“西域琼浆”也是穆塞莱斯。但穆塞莱斯与葡萄酒有所区别,确切地说它是介乎葡萄酒和葡萄汁之间的一种纯天然含酒精的饮品。

吐鲁番葡萄沟有一座“西部酒城”,其实是一座小型葡萄博物馆,它向我们展示了穆塞莱斯酿造的全过程:将成熟后的鲜葡萄洗净,榨成汁,葡萄汁兑两倍的水放在一口大锅里,先用大火再用文火慢慢熬煮,一直熬到相当于原汁的量,再装入大缸或坛子里,加盖密封,放在向阳的地方让太阳晒,使其发酵,约40天后就酿成了。

穆塞莱斯在缸里发酵时,有的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开水煮沸似的声音,有的会发出“砰砰砰”的爆炸声。高明的酿酒师听响声,就能听出穆塞莱斯的成色和质量了。

与现代工艺酿造的葡萄酒不同,穆塞莱斯的颜色有些暗淡、混浊,有点混沌初开的样子,又好像有一场沙尘暴钻进去把它搅浑了。这种最古老最原始的葡萄酒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质朴、天然、醇厚,喝着它,会使人产生回归自然和乡野的感觉。

维吾尔人在酿造穆塞莱斯时喜欢添加一些别的东西。加入鸽子血,还有枸杞、红花、肉苁蓉等药材,是最常见的。和田人喜欢在穆塞莱斯中加入玫瑰花,使其更加芬芳醉人。阿瓦提县的人则把整只烤全羊放入其中,待羊肉完全融化于酒中,捞起羊骨架,穆塞莱斯就酿成了。这种穆塞莱斯营养很好,也最为混浊,有人干脆把它叫做“肉酒”。

流传于莎车的一则民间故事说,穆塞莱斯是一位名叫麦力吾尼的人发明的。他为了提高酒力,在穆塞莱斯中加入了老虎、狐狸和公鸡的血。所以人喝了之后,像老虎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聪明,像公鸡一样热情。

吐鲁番的农村现在已很少有人酿制穆塞莱斯了,在南疆的阿瓦提县却十分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酿酒。同一个村庄里,即使有上百户人家,也不会有一种雷同的穆塞莱斯。这与酿酒人的年龄、性格、心情等有关,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气质和个性融入了穆塞莱斯中了。

“最后一次喝到穆塞莱斯大概是在1983年,以后再没有见过。”亚尔村村支书卡哈尔说。这种民间酿酒工艺在吐鲁番几近失传,实在令人惋惜。

“一株葡萄就像一个人”

3月3日。吐鲁番市幸福小区。葡萄专家海力其汗·玉素甫寓所。

海力其汗是吐鲁番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十佳科技特派员,从事葡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

她看上去心情不好,几天前农业局在搬家时,有人将她在1980年酿的22种葡萄酒倒掉了。

“您酿的是穆塞莱斯吧?”

“有点像穆塞莱斯,但经过了二十多年时间也没坏。当时我从81种葡萄中挑选了22种,想对比一下,看哪一种葡萄更适合酿酒,发现红玫瑰和哈什哈尔是最好的……”

不过一说到葡萄,海力其汗就兴奋起来,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她用马奶子葡萄干、巴旦杏和茯茶招待我,一边和我聊着葡萄的话题。

目前吐鲁番有600多个葡萄品种,其中156个已列入品种资源保护。无核白葡萄种植面积占到90%,主要用于晾制葡萄干,被誉为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近年,又从美国等国引进了全球红、白羽、淑女红、美人指等葡萄新品种。

“美国葡萄到了吐鲁番,比它们在老家还要长得好呢。”她向我提供了一组数据,以此来说明吐鲁番葡萄的优质高产:吐鲁番盆地有41.3万亩葡萄,面积是全国的6.6%,全疆的30%,产量却占到全国的11%和全疆的53%。

我说到古人使葡萄变得更香更甜的各种有趣的办法:据《物类相感志》记载,葡萄藤攀越枣树,果实味道绝佳;将麝香放入葡萄树皮内,结出的果实香气满园。欧洲人在葡萄园里种紫罗兰,彼此能和平共处,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

海力其汗听后有些不以为然。她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眼光认为,葡萄长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自然环境,光热条件是最主要的。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内陆沙漠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无霜期长达225天,葡萄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上。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干燥少雨,日照充分,秋季降温迅速,入冬晚,无霜期长,这些为葡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

“我给农民们上课时常讲,葡萄就像一个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性格,有脾气的。你对它好,它也对你好;你把好心给它,它就把好报给你。葡萄有童年期,有青壮年期。六岁前是小娃娃,六岁后进入盛果期,五十岁后步入衰老期。葡萄树也会老的,会生病,会精神不振,所以我们要精心对待它,要施肥、浇灌、修剪,经常为它更新。冬天,葡萄埋在地下休息了,就像一个人劳动了一年,需要养精蓄锐一样……”

我说到了一种忧虑: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葡萄容易腐烂,不易保存,是不是使用激素的原因?海力其汗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葡萄容易腐烂是因为水分过高,浆果成熟期浇水太多、尿素使用不当等,都会导致葡萄腐烂。这几年吐鲁番推广葡萄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同时申请葡萄原产地国家保护,随着品牌意识的提高,相信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葡萄是吐鲁番的名片,我们会好好打造这张名片!”我相信这不仅仅是葡萄专家海力其汗·玉素甫一个人的心声。

*********************************

葡萄、石榴、无花果并称为“丝路三大名果”


关于葡萄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话说玄奘去西天取经到了吐鲁番,见火焰山下的沟谷里烈焰蒸腾、寸草不生,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生活困苦,而玄奘也干渴无比,便取出从西天带回的葡萄吃了几颗,吐出籽在地上。

  不久,葡萄籽变成了葡萄苗,玄奘便告诉百姓一定要引来雪水精心浇灌这些幼苗。

  后来,葡萄终于改变了百姓的生活,那条引了雪水的沟里繁殖出了茂密的葡萄林,这沟也就变成了葡萄沟。

  葡萄情结

  葡萄、石榴、无花果并称为“丝路三大名果”,它们是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向东方输出的三种最著名的水果,也是三种绿色文化。

  在吐鲁番,我拜访了葡萄专家海力其汗·玉素甫。她看上去心情不好,几天前农业局在搬家时,有人将她在1980年酿的22种葡萄酒倒掉了。

  “您酿的是穆塞莱斯吧?”“有点像穆塞莱斯,但经过了20多年时间也没坏。当时我从81种葡萄中挑选了22种,想对比一下,看哪一种葡萄更适合酿酒,发现红玫瑰和哈什哈尔是最好的……”一说到葡萄,海力其汗就兴奋起来,她和我聊起了葡萄的话题。

  目前吐鲁番有600多个葡萄品种,其中156个已列入品种资源保护。“美国葡萄到了吐鲁番,比它们在老家还要长得好呢。”海力其汗·玉素甫说。

  我说到古人使葡萄变得更香甜的各种有趣的办法:据《物类相感志》记载,葡萄藤攀越枣树,果实味道绝佳;将麝香放入葡萄树皮内,结出的果实香气满园。欧洲人在葡萄园里种紫罗兰,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

  海力其汗听后有些不以为然。她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眼光认为,葡萄长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自然环境。

  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内陆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充分,为葡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

  “我给农民们上课时常讲,葡萄就像一个人一样,是有生命,有脾气的。你对它好,它也对你好;你把好心给它,它就把好回报给你……”海力其汗说。

  葡萄西来

  葡萄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多、产量最大的水果。考古资料表明,最早栽培葡萄的是7000年前的南高加索地区。

  5000年前埃及法老们的墓室壁画上,已出现葡萄采摘、酿酒、装船外运的情景。

  波斯人称葡萄为“生命饮料之树”、“月亮的圣树”。据说波斯人习惯于在微醉状态中讨论重大事情,认为喝醉酒通过的决定要比清醒时更加可靠。

  历史学家认为,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明带入中亚,同时把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酒神崇拜带到了这个地区。汉时“蒲萄”二字的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

  近年苏贝希墓葬考古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葡萄籽,这是葡萄西来的一个信号。

  千年甜蜜

  在新疆博物馆,我瞻仰过1600年前的几粒葡萄干,它们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地下古墓。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高昌回鹘王朝的公共墓地,在这里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不少租种葡萄地、浇灌管理、买卖葡萄园的契约、书信、账册等文书,还有随葬的葡萄干、葡萄枝、种子等。

  高昌(今吐鲁番)的居民将一串串鲜葡萄供奉在死去亲人的墓室里,为的是让他们在幽冥世界里继续吃到这种美味的水果。这在当时,是一种风俗。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的考古报告有力地证明,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

  唐王朝要求高昌每年进贡不同品种的葡萄产品,这一进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康熙皇帝甚至说,让自己的臣民种植葡萄等果类,比给他们建造100座瓷窑还要好。

  从唐代开始,“吐鲁番”这个名字就与“葡萄”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地理与果实的唇齿相依、水乳交融。

  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出“吐鲁番”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便是“葡萄”。

  碧绿天珍

  在品种众多的吐鲁番葡萄中,无核白葡萄、马乳葡萄和琐锁葡萄是最有名的。

  无核白葡萄主要用来晾制葡萄干,它无核,肉厚,皮薄,中国古籍中称它为“兔睛”。“大逾蚕豆,滴溜珠园,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清·肖雄)

  上个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冯·勒柯克在吐鲁番进行考古挖掘,称无核白葡萄干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葡萄干”。

  马乳葡萄又称马奶子葡萄,这是一种浑长硕大的紫色葡萄,“马乳”这一名称表明了它细长的特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论述了吐鲁番琐琐葡萄的药用价值,说它“大若五味子,形如胡椒,小儿食之,能解痘毒”。时至今日,它仍是吐鲁番维吾尔人用来治疗小儿麻疹的首选良药。

  穆塞莱斯

  目前,全世界葡萄酒的年产量是3000万吨,能装满两个半西湖。在新疆的葡萄饮料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种民间葡萄饮料——穆塞莱斯。

  穆塞莱斯是西域最古老的葡萄饮料。高昌王朝向唐朝廷进贡的“西域琼浆”就是指穆塞莱斯。

  穆塞莱斯与葡萄酒有所区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纯天然的发酵饮品。

  穆塞莱斯在缸里发酵时,有的会发出“咕噜咕噜”开水煮沸似的声音,有的会发出爆炸声。高明的酿酒师光听响声,就能听出穆塞莱斯的成色和质量了。

  与现代工艺酿造的葡萄酒不同,穆塞莱斯的颜色有些混浊,有点混沌初开的样子,这种最古老的葡萄饮料,喝着它,会使人产生回归自然和乡野的感觉。

  维吾尔人在酿造穆塞莱斯时喜欢添加一些别的东西。加入鸽子血,还有枸杞、红花、肉苁蓉等药材,是最常见的。

  和田人喜欢在穆塞莱斯中加入玫瑰花,使其更加芬芳醉人。阿瓦提人则把整只鸽子放入其中,待鸽肉完全融化,穆塞莱斯就酿成了。

  流传于莎车的一则民间故事说,穆塞莱斯是一位名叫麦力吾尼的人发明的。

  麦力吾尼在穆塞莱斯中加入了老虎、狐狸和公鸡的血。人喝了之后,像老虎一样勇猛,狐狸一样狡猾,公鸡一样多情。

  葡萄美酒

  葡萄除了可以制出香醇的穆塞莱斯,还能制成美味的葡萄干和葡萄酒。

  葡萄干是在日光下晒干或在阴影下晾干的葡萄果实。葡萄干内的含水量只有15-25%,其果糖的含量高达60%,非常甜。

  葡萄干的品种繁多,有“男人香”、“女人香”、“玫瑰香”、“无子甜”等等,据说多达500种。

  中医认为葡萄干具有“补血强智利筋骨,滋肾益肝好脸色”的功效,平常多吃葡萄干,可以缓解手脚冰冷、贫血等现象。

  新疆生产葡萄干的历史悠久,据《太平广记》记载,在南朝梁国大同年间(公元535-540年),高昌国曾派使者向梁武帝贡献葡萄干。

  新疆是我国葡萄的生产基地,生产葡萄酒的历史远远早于法国,当浪漫的法国人初尝他们的第一口葡萄酒时,新疆人已经喝了整整700年。

  唐代诗人王翰的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新疆酒文化的写照。与欧洲葡萄酒的“小资”情调不同,苍凉的大漠与草原铸就了新疆酒文化的大气豪迈。

  新疆的葡萄能酿出品质上乘的葡萄酒,而新疆人的饮食多以肉食为主,葡萄酒搭配肉食更能显出其甘美,帮助消化、解油腻的同时,还能减低食物的咸、苦和酸味。


****************************************

皮山石榴:“榴开百子”寓意深远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习俗中,大概没有一种水果能像石榴一样,让人们找到象征的共通性:丰饶、多子、富贵、一种生育的祝福。在古罗马,结婚时新娘要头戴石榴树枝做成的花冠,象征着爱情、婚姻和生育。波斯新娘在进洞房前,要把石榴籽撒入洞房,预祝生育顺利。我们中国人同样也用“榴开百子”来比喻多子多福。小小的石榴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渊源…… □文/权鹏飞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皮亚勒玛乡是我国著名的石榴之乡,这里出产的“皮亚曼”石榴果形漂亮,味道鲜美。秋日,我来到皮山县,领略了皮亚曼石榴的风采……

  有趣传说

  在维吾尔语中,石榴被尊称为“阿娜尔”,“阿娜”是母亲的意思。“阿娜尔古丽”是说石榴花一样美丽的姑娘。

  母亲,石榴,姑娘。这三者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的疑问被下乡采风时随意听到的一个传说给点化了。

  传说在古波斯有一个国王,有一天国王结婚大摆婚宴。席间,大臣们为讨好国王,纷纷献上黄金、绸缎之类的名贵物品。

  国王一边乐呵呵地抱着王后,一边欣赏着礼品。突然,国王看到大堆礼品中竟出现了一个大石榴,国王勃然大怒:“是谁这么小气!”

  大臣们一个个吓得低头不敢出声,这时候,有一位大臣不慌不忙地站出来说:“大王,是我专门为您送的石榴,您叫王后掰开石榴看看,那里面有多少活灵活现的童子(籽)啊!这将是王国的福气!”

  一席话说得国王拍手叫绝,王后更是喜滋滋地抱着掰开的石榴不松手。后来,王后为国王生下了十几个英俊的王子,个个都为帝国立下战功。从此,石榴在中亚一带有了特定的地位。

  深远文化

  在古罗马,石榴树被看成是婚姻树。结婚时新娘要头戴石榴枝做成的花冠,象征着婚姻和生育。

  波斯新娘在进洞房前,要跪在房门前砸碎石榴,然后把石榴籽撒入洞房,以此来预祝未来的生育顺利、多子多福。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习俗中,大概没有一种水果能像石榴一样,让人们找到象征的共通性:丰饶、多子、富贵、一种生育的祝福。

  如中国人所说的“榴开百子”,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点集中在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特征上,可以说,石榴崇拜就是生育崇拜。

  《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后来就简称为“石榴”了。

  安国和石国均为中亚小国,分别指的是现在乌孜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和塔什干二城。

  在古代,一个合格的母亲,就是具有极强生育能力和承载民族繁衍兴旺的伟大女性,犹如一颗硕大籽饱的红石榴。

  姑娘在她幼年的意识里,母亲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她灌输“要做石榴一样的女人”,因而,才有了“石榴花一样美丽的姑娘”。

  由此看来,“阿娜尔古丽”不仅有美丽动人之意,更有果实累累、子女满堂的良好祝愿在里头啊!

  全身是宝

  石榴可谓全身是宝,果皮、根、花皆可入药。石榴的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石榴花则有止血功能,且石榴花泡水洗眼,还有明目的效果。

  石榴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溃疡、软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等多种功能。

  在南疆,尤其在和田,石榴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南疆的巴扎上,只要你看见有卖石榴的小摊,肯定就有卖原汁原味的石榴汁。

  可千万别小看这瓶装的石榴汁,它虽然一瓶只有3块钱,可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而且现场加工,决不掺假,营养价值极高。我每天都要买两瓶喝,喝得是面色红润,精神抖擞。

  我尤其喜欢和当地维吾尔族朋友现场观看小巴郎用手工压榨机挤压新鲜带皮的石榴,眼看着紫红色的石榴汁缓缓从铁漏斗下面流出来时,真让人忍不住马上想用嘴接着喝!

  每次醉酒,回家喝一杯石榴汁,一夜安然无恙,次日早起也不晕。真应该感谢维吾尔朋友的原始创造发明,才使我等贪杯之人免除肠胃之苦啊!

  我的维吾尔朋友亚生、布海其汗、阿米娜原本体弱多病,见三人天天长期买石榴汁喝,后来气色果然好转不少。问秘诀,均说石榴能补血,还能延缓衰老,对预防心脏病有显著疗效。

  婀娜多姿

  古人形容一个女人有魅力,就说男人们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样看来,“石榴裙”是衡量女人漂亮的“试金石”,是评价女人魅力的“标尺”。

  石榴裙大概就算今天所说的“回头率”吧。如果谁能穿上石榴裙自信地在大街上闪亮登场,那她肯定会成为“万人迷”。

  维吾尔姑娘天生爱穿艾迪莱斯绸裙,显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艾迪莱斯绸上的图案,绝大部分是石榴和石榴枝条。

  所以,维吾尔姑娘的艾迪莱斯绸裙才是名副其实的“石榴裙”啊,难怪她们风情万种,艳丽无比。

  我爱石榴,因为它滋补身体,给我们以健康;我爱石榴,因为它养眼,给人以美的享受;我爱石榴,因为它启迪了人类,升华了大地。


******************************************

新疆核桃:“陋室藏金”的文化深意


新疆是我国核桃的重要产区,历史非常悠久。核桃不仅具有健脑强身的医疗作用,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它虽然没有美丽的外壳,却有可贵的内核,向人们揭示了“陋室藏金”的含蓄文化,及“不可貌相”的老庄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文/赵勤


  改变命运

  和田的薄皮核桃闻名国内外,那儿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有核桃树。

  我们在和田地区布扎克乡恰卡村找到阿不都哈里克时,他正在自家的地里收核桃。

  说起核桃,他很激动,是小小的核桃让他从一个穷得连衣服都买不起的农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王”。

  34岁以前,阿不都哈里克家里只有2亩小麦地,年均收入不足300元,日子清贫而拮据。

  1991年9月,他遇到来村里收购核桃的乌鲁木齐人。这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找到了致富之路。

  以前在他眼里,种的核桃是自家吃的。核桃贩子的出现,使他突然醒悟到:“我也能干这事!”

  阿不都哈里克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元钱,拉着从村里收购来的核桃上路了。

  汽车开到乌鲁木齐不出一天时间,几吨核桃转眼就卖光了,几天时间就挣了600元钱。

  渐渐地,阿不都哈里克在和田成了有名的“核桃大王”,因为他给的价钱合理,大家都找他来卖核桃。

  富裕起来的阿不都哈里克路越走越宽广,他又在布扎克乡开办了地毯厂。这个黑脸的汉子说,是核桃让他改变了命运。

  药用价值

  新疆是我国核桃的重要产区,南疆的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栽培核桃历史非常悠久。

  新疆有许多核桃品种优良,如库车一带的纸皮核桃,维吾尔族人叫它“克克依”,意思就是壳薄,含油量达75%。

  这种核桃壳薄如纸,用手轻轻一捏就破了。这一品种核桃结果快,群众形容它“一年种,二年长,三年核桃挂满筐”。

  还有一种叫隔年核桃,结果早,二年生的小树即开始开花结果。果壳稍厚,壳面有少量较浅的刻纹,仁很饱满。

  产量最高的要数穗状核桃了,它是多个果实簇生于一个穗轴上,多的有20-30个。

  据《本草纲目》记载,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肺化痰、治虚寒咳喘”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核桃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核桃仁还具有镇咳平喘,延缓衰老的作用;核桃皮和核桃内皮也有软化血管和抗癌的效果。

  如今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核桃的药用价值,开发出核桃粉、核桃酥、核桃糖等等五花八门的核桃制品。

  长寿之谜

  和田的巴格其镇喀拉瓦其村有棵“核桃王”树,据考证已经有560多岁高龄,树高约15米左右,树干可3个人环抱,树冠占地半亩左右。

  在和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途中在沙漠中又渴又累,昏迷过去。

  醒来时发现一颗大树郁郁葱葱,上面结满了果实,果实随风而落。师徒四人食之后,顿觉精力充沛,遂每日食之三粒,就能走完一天的路程。

  行至和田时,玄奘将仅剩的三枚“圣果”赠送给热情的和田人。从此和田人将“圣果”精心培育,繁育成长至今。

  在这个村子里走走,随处可以看见精神矍铄的老人,据说村庄只有200户村民,而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就有80多位,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长寿村”。

  当地的村民认为是核桃王带来的福气,把它当成神树,每年都要拜祭核桃王,祈祷能够长寿。

  和田是新疆长寿人口最多的地区,和田人长寿可能跟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他们大部分人都饮食单一,常年以当地的核桃、葡萄、馕为主食。

  据说吃0.25公斤核桃仁,相当于喝4.5公斤牛奶或吃2.5公斤的鸡蛋。生活在核桃王国里的和田人,经常吃核桃,能不长寿吗!

  同类相求

  核桃的故乡是伊朗,晋代张华著的《博物志》中,就有“张骞使西域,得还胡桃种”的记载,说明核桃是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故又称胡桃、羌桃。“羌胡”,即今青海、新疆一带。

  在国际市场上核桃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干果。在我国核桃享有“万岁子”、“长寿果”、“养人之宝”的美称。

  其卓著的健脑效果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

  在我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医学中,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把核桃的硬壳打开后,会发现核桃仁的形状很像人的大脑,有关专家说:这在中医学里叫做“同类相求”或者“以类取象”,是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律。

  据记载,清末有一位荷兰公使与李鸿章闲谈时说自己患了失眠症,十分苦恼。

  于是,李鸿章送了他一瓶用核桃仁熬制的核桃酪,并告诉他服用后就能见效。

  荷兰公使将信将疑,但服用一个月之后,果然不再失眠了。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人已经对核桃的健脑功效有所了解。

  另据传说,明代有位书生,每次临考都是头昏心慌,屡试不中。

  后来他遵照医嘱食用核桃仁。一年后,这名书生记忆力大增,临考不怯,中了进士。

  核桃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是构成大脑细胞的重要物质之一。因此,中医认为核桃具有补脑益智的功效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化深意

  核桃不仅具有医疗作用,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成熟的核桃外壳坚硬,满脸皱纹,实在难看。

  不过它虽然不够美丽圆滑,但却很有性格,核桃复杂精巧的内部结构,尤其令人叹为观止。

  核桃的内部是一个球形“套房”,一般分为相等的四间“居室”,也有分为更多小间的,且布局幽深曲折。

  铠甲似的外壳,迷宫一样的内壳,脑髓般的核仁彼此结合、呵护,令人惊叹。这种结构上的精巧、细致和曲折美,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追求。

  中国艺术历来讲究曲折有致,力避直线的单一和锋芒。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壁画、宫室、器皿无不镂刻精工、小巧,就是文学艺术也尽量追求曲折、含蓄、构思的巧妙。

  “表里不一”是核桃的又一特点。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核桃则相反,是“陋室藏金”。

  它虽没有美丽的外壳,却有可贵的内核。这种内容与形式启示了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所谓“不可貌相”则是一种朴素的文化总结,重内容而去形式,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脉。

  庄子笔下的佝偻丈人,传统文学中的鬼才怪杰,民俗传说、武侠小说,巫术迷信中的高士、奇侠、仙道,往往被塑造成相貌极丑者,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表现。   

  今日所谓某人是“核桃性格”,须时时锤敲以示警醒,就是指那种“吃硬不吃软”,须强力胁迫乃服的个性,所谓“黄荆条下出好人”,如同核桃非石砸不能开裂一样。

  核桃在构造上的另一特点是坚固、封闭、内外隔绝,这一点恰好成了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保守的文化,犹如核仁居于坚硬的“铁穴岩缝”里,安全、神秘,可以无忧矣。

  中国帝王的皇宫、陵墓,古代城池的布局,无不体现着外三层里三层,层层保护的意思。这种保守的思想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


*********************************************

阿图什无花果:深藏不露的情怀

金秋时节,当你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售卖金黄色无花果的小摊。这种被维吾尔族同胞奉为“圣果”的植物,不仅味道甜美、具有医疗价值,它那“深藏不露”、醇厚甜蜜的特性,更像是新疆人朴实热烈的性格,难怪新疆人对它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文/记者 侯菲


  在一些维吾尔族餐厅门前,总能见到几盆无花果树,细细的枝干上结着几颗青色小无花果,羞涩地掩盖在宽大的叶子下面。餐厅老板在忙碌之余,也不忘怜惜地为无花果树洒上一些水。

  在新疆的很多地方你都能看到无花果的身影,地毯、建筑、小刀、服饰,等等地方都绘有无花果的图案,不难看出新疆人对无花果的喜爱之情。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无花果味道甘甜可口、具有医疗作用,还因为它那深藏不露的性格,更让人们欣赏敬佩。

  无花果起源

  当你在品尝无花果的甜美时可能没有意识到,你正在品味着万年的历史。无花果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是农业的开端。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早在11400年前就开始种植无花果树了,它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作物,比小麦、大麦的种植还要早1000多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第一种被人类引进的庄稼是谷类,但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巴勒斯坦附近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无花果的身影。

  经测定,这些无花果已有11400年的历史,与现在的无花果比起来,它们要小得多。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种古老的无花果是无核的。无核的无花果,就像现在的香蕉一样,没有人类的帮助是不可能结果的,因此可以断定无花果是通过人类栽培繁育的。

  历史悠久

  无花果是一种稀有水果,是新疆的名优特产,阿图什的无花果以其优良的品质誉满全疆,有“无花果之乡”的美誉。

  其实无花果的花隐于囊状花托内,植物学上把这种花序称为隐头花序。平常人们只见其果,不见其花,就误以为它无花而结果,因而得名。

  无花果原产于阿拉伯南部,约在唐代以前就沿“丝绸之路”由伊朗传入新疆,后由新疆传入中原地区。

  维吾尔语称无花果为“安吉尔”,是从阿拉伯语“苑提尼”一词演变而来,直译为“不开花可以结果”。

  公元860年前后的《西阳杂俎》一书中就有关于无花果的记载,至今已有1000多年。清代乾隆年间的《西域闻见录》,以及清末萧雄的《听园西疆杂述诗》中,都有对阿图什栽培无花果的记载。

  据调查发现,阿图什百年以上的无花果树就有700多株,最老的一棵有400多年,如今还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有趣风俗

  在和田地区拉依喀乡的一个果园内,有一棵近500年树龄的“无花果王”。传说无花果王是昆仑西王母赐给和田王的仙树。

  无花果还博得耶稣的青睐,《圣经》中多次记载了这种圣果,据说夏娃就是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后,觉得赤身裸体很羞耻,就穿上了用无花果叶子做的衣服。

  传说古罗马时代有一株神圣的无花果树,它曾保护过罗马创立者罗募路斯王子,躲过了凶残的巫婆和啄木鸟的追赶,这株无花果后来被命名为“守护之神”。

  无花果是维吾尔族同胞心目中的圣果,在吐鲁番等一些地方有种风俗,哪怕天气再热,树下也不能放床铺睡人,树冠下的地面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保证它的圣洁。

  在新疆有很多百年以上的无花果树,茂密的树干向四周伸展开来,尽管树干很粗壮,人们还是小心地在地面上用无数木桩撑住枝干,免得枝干垂在地上。

  在我很小的时候,喀什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颗无花果树,每到秋天我总是早早地伸长了脖子,盼着树上的无花果快快成熟。

  一颗金黄色熟透的无花果躲在树叶下,总也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当我迫不及待地要将这美味的果实送到嘴里的时候,姥姥告诉我吃无花果有一个规矩:要先将无花果拍打三下,让糖分均匀散开了,吃起来才格外甜。

  一些老新疆人在吃无花果时不仅要先拍三下,还会闭上眼睛默默祈祷。

  很多年以后我终于懂得,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是源自一种传统和告诫——拍打预示着“惩罚”,也在提醒拍打者:必须怀有一颗羞愧之心。

  寓意深刻

  《周公解梦》中说,梦见无花果代表了收敛和不张扬,并因而得到幸福。其内涵正是预示着无花果的特征:内敛。

  不仅中国传统文化中注意到了无花果的美德,西方的《伊索寓言》中同样有一个关于无花果的故事。冬天,橄榄树讥笑无花果树说:“我一年四季常青,永远漂亮,而你的树叶到冬天就会凋落,仅在夏天美丽。”

  正当它夸夸其谈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雪,雪花全都压在枝繁叶茂的橄榄树上,一会儿就把它压垮了,美丽也随之消失。而光秃秃的无花果树,却一点也没被伤害。

  这个预言揭示了有时候美丽的外表会给人带来危害,而低调的作风反而会带来好运。

  无花果是有花的,但却渺小、含蓄得令人注意不到。这种内敛的美德,正像新疆人大气、淳朴的性格。

  从外表上看,新疆人个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你一定要说这样的性格怎么能用“含蓄”来形容呢?

  其实不然,在新疆很多地方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人们把互相帮助视为理所应当,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刻意讴歌、赞美,更没有算计着要求对方报答,这种美德的形成,大概与人们在吃无花果时默默祈祷并不断并告诫、自省有关吧!

  医疗价值

  无花果成熟后含糖量高达74%以上,味道甘甜可口,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桔子的2.3倍、桃的28倍、梨的27倍。

  《本草纲目》载:“无花果味甘平,止泄痢、治五痔、咽喉痛”。它的抗癌功效得到了世界公认,被誉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

  因此无花果被誉为“仙人果”、“寿果”,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形象地称其为“树上结的糖包子”。

  无花果一般可分为食用、药用和观赏3大类。我国的食用无花果仅分布于新疆的天山南部,主要集中于阿图什一带。

  食用无花果的品种,主要有早熟和晚熟两种。新疆早熟无花果(其里干安吉尔)果实扁圆,成熟后黄色的果皮上有白色圆点,果肉为淡黄色。约在7月上旬成熟,但品质不如晚熟种。

  新疆晚熟无花果(卡拉安吉尔)果皮有果点,果顶微隆起,果肉黄色略呈淡红色,约比早熟种晚上市10-15天,但丰产性比早熟种强。

  无花果除鲜食、药用外,还可加工制干、制果脯、果酱、果汁、饮料、罐头等,在国内外极为畅销。


欲了解更多新疆水果,请访问新疆水果信息网 www.xjfruit.com.cn

***************************************

吐峪沟

吐峪沟大峡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今天,大家看见的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便是有力的见证。已被命名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 之称。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筑,至今还闪烁着“黄粘土文化”的光芒;是今天海内外穆斯林敬仰神往的圣地,是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界学者歇足的驿站,是绘画摄影艺术家寄托梦想的家园。
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这里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吐峪沟千佛洞:从胜金口沿火焰山南麓东行15公里,便到了吐峪沟千佛洞。这里共有94个洞窟,现存45个,沟东 21个,沟西24个。

吐峪沟大峡谷民俗文化旅游区,古称为丁谷。该景区一直以险、峻、奇、幽而著称。它主要由峡谷风光、千佛洞、麻扎和古村落四部分组成。

(1)吐峪沟大峡谷风光。该峡谷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新疆三大古文化——遗址苏贝希文化遗址就坐落在大峡谷北沟口),南至古老的麻扎村口,全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大峡谷中有火焰山的最高峰,海拔831.7米。大峡谷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沿路步行就可以欣赏到神奇壮美的峡谷风光,其山峰之险、山体之奇、山岩之雄、山色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世间其他峡谷所少有。
(2)吐峪沟千佛洞。位于峡谷中段,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是1957年自治区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凝聚在每个洞窟中的佛教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西州图经》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沟中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飘、烟火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难见日月”。
吐峪沟千佛洞开凿以来的1700多年中,先后历经了人为破坏和自然塌损两阶段。现有洞窟94个,有编号46窟,仅有8窟残存壁画。那些幸存下来的石窟壁画,至今仍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风采,吸引了当今世界各地研究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的专家学者们的目光,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史、佛教美术史、古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吐峪沟千佛洞古称“丁谷寺”,是吐鲁番地区建窟较早、保存早期壁画较多的石窟。最早的洞窟出现在晋、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家族称王时(公元443~ 450年),是吐峪沟佛教最繁荣的时期。

  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人为的破坏,吐峪沟壁画90%吡以上已经毁圮无存。如今只有8个洞窟还残留少量有回鹘文题记的壁画。其中1、2、3、4号窟,佛坐胡床,为全国所仅见。这里还出土过一些佛经残卷。


(3)吐峪沟霍加木麻扎。是游客进入南谷口见到的第一个著名的古代宗教遗迹,全称为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俗称“圣人墓”,据说已有1300多年历史。
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传说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带5名弟子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终于东行来到吐峪沟。在携犬的当地牧羊人的帮助下,叶木乃哈等6人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伊斯兰教在吐峪沟开始盛行。后来,叶木乃哈等6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牧羊人)去世后,被埋在山洞里,即现在的吐峪沟麻扎。
据德国探险家冯·勒柯克著作记载,直到20世纪初,仍有来自土耳其、印度等国的穆斯林到这里旅游。现在,每年都有来自南北疆、宁夏、青海、甘肃、土耳其、港澳台等地旅游的穆斯林信徒来此朝拜,是新疆境内较为显赫的伊斯兰教圣地,也是佛教文化兴衰、伊斯兰教盛行的重要历史见证之地。
吐峪沟麻扎堪称中国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即“中国的麦加”。按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据勒柯克记载,直到20世纪初,仍有来自土耳其、印度的穆斯林到这里朝圣。现在每年前来朝觐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德国、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络绎不绝。

(4)吐峪沟古村落。是位于大峡谷南出口沟谷中的一个古老宁静的维吾尔族村落,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它分布在绿塔耸立的清真大寺四周,约有二百余户人家。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常常日出而息、日落而作,使用古老的维吾尔语交际,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依然是古典的驴车代步。在这里生活的老人、青年、儿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
在古老的村落中,居民们继承了两千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一些建筑还遗留着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相融合的印记。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


http://baike.baidu.com/view/755227.htm


阿尔伯特·冯·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

勒柯克出生于大富之家,这使得他有着足够的金钱和时间投入到中亚地区的探险活动。1902年,他作为柏林民族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格伦威德尔的助手参与组织了前往中国新疆吐鲁番的探险活动,首次探险大获成功,因此很快他们便受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之命再度出发。不巧格伦威德尔恰好患病,冯·勒柯克便成为探险队的队长。

冯·勒柯克以其对于新疆壁画的切割而闻名,他不顾格伦威德尔的一再反对,第一个采用狐尾锯对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内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画进行了大规模切割,其后斯坦因和橘瑞超也采用类似的工具对该地区的壁画进行了切割。他的行为遭到了格伦威德尔等人的批评。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May 26, 2008 - 10:49 am:   

他们让世界知道新疆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新疆从默默无闻忽
然变得令世人瞩目。一个个沙漠古国被发现,早已湮没无闻的丝绸之路重新受到关注。这一阶段新疆的探险发现大都与普尔热瓦尔斯基和后来者斯文.赫定、斯坦因有关。这三个人的接力探险,长达六七十年。他们的共同点是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对新疆充满好奇,更巧合的他们都是终身未婚,这也许是真正的探险家要付出的代价。尽管对他们有着各种历史评价,但他们的探险把新疆从幽暗的背景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今天,一般已经不大知道普尔热瓦尔斯基其人了。也许在生物学界他更知名,世上惟一一种野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除野马,新疆特有的野生动物野骆驼、新疆虎,也都因他始为人们所知。不仅如此,他与中国西部探险考察热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

  普尔热瓦尔斯基 Nikolai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 1839-1888)。从1870年开始他一生中4次到中国西部的探险,初衷是为了抵达西藏的拉萨,然而始终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但是,他却在新疆走完了前无古人的路程。他的兴趣主要在记录动植物和地理考察。除“罗布泊位置之争”,目前新疆的“三道山夹两个盆地”(阿尔泰山、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结构,最初就是由他标注在中亚地图上的。

  探险生涯之中,普尔热瓦尔斯基很少关心当地的人文情况,这就是他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主要区别。

xj.jpgxj.jpgxj.jpg



  野骆驼并非由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中国西部自古就是野骆驼的栖息地,但初次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野骆驼标本,则是他搜集到的。1876—1877年冬天,他离开罗布荒原前往阿尔金山,目标主要就是观察野骆驼,期望获得至少一具完好的标本。在给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报告中,他说:“很久以来一直使所有博物学家甚感兴趣的野骆驼和野马问题,即将得到解决。”的确,他是第一个捕获了活着的野马的人,他雇了一队当地最剽悍的骑手埋伏在红柳灌丛,一旦发现野马群中出现初生未久的马驹,就用接力方式骑马狂追,直到将刚刚能趔趔趄趄奔跑的马驹累垮。与野马相比,在野骆驼方面他的运气不好。40天里,他们在阿尔金山奔波了500俄里,仅见到一峰野骆驼,但没等他回过神来,它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下。只这一瞥他便明白了,在西部荒原没有活捉野骆驼的可能。返回罗布泊岸边,他悬赏100卢布,征集一公一母两峰完好的野骆驼皮。这是市价的4倍。1877年3月10日,两个罗布猎人从阿尔金山的阿奇克谷地猎取了两峰野骆驼,其中那峰母骆驼正怀着孕,如果不是被打死了,将在一两天后分娩。这样普尔热瓦尔斯基幸运地得到了3个标本,其中包括那峰未产的幼驼。一般都知道,是普尔热瓦尔斯基1876—1877年的考察,挑起了关于罗布泊位置的论争,而普尔热瓦尔斯基与斯文.赫定是正、反双方的代表。关于野骆驼是不是新的物种的论争也是因他而起。获得标本之后,他坚持认为,就像野马与马一样,野骆驼与骆驼从来不是同种动物。除了普尔热瓦尔斯基,其他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亨廷顿等—都认为,所谓的野骆驼,实际就是逃逸到野外的家畜骆驼。因此野骆驼极为惧怕(或说厌恶)人类。但这次斯文.赫定们错了。2000年的一大新闻就是,联合国的一个组织对一具野骆驼遗骸作的 DNA检测证明,它与家畜骆驼确实是两种不同的动物。而这具遗骸与普尔热瓦尔斯基的3个标本,都得自同一区域。

  1879年第3次中亚考察,普尔热瓦尔斯基穿越了哈密与敦煌之间的戈壁。
  1888年8月5日普尔热瓦尔斯基于故乡首途,开始他第5次中亚探险。

  10月16日在抵达吉尔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凯克时,他意外感染了伤寒。当时,伤寒是中亚的“地方病”,他本以为自己早已经有了免疫能力,但一杯没烧开的水,竟击倒了这个渐呈老态的探险家。11月1日,在伊塞克湖畔以东的小城喀拉库勒,普尔热瓦尔斯基因持续高烧一病不起。他口述了遗言:“死后,将我埋藏在伊塞克湖岸边湖水飞溅不到的地方,墓碑只写‘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几个简单的字就成了。但装敛时一定给我换上在探险时经常穿的衣服。”普尔热瓦尔斯基死后,沙皇钦命将喀拉库勒改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克”。从沙俄、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地名改来改去,但普尔热瓦尔斯克却从未再改变。1957年苏联政府在这里建立了普尔热瓦尔斯基博物馆。他的后继者斯文.赫定等,都曾特意来此为这个长眠在天山之湖湖畔的听涛人扫墓。

  无可否认,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中亚探险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那是在18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探险途中,普尔热瓦斯基起了不少地名填补地图空白:探险家湖、俄罗斯人湖、莫斯科山、马可波罗山……,这些地名没有一个被后人认可。斯文.赫定则截然不同,他一般只是将原有的名字登录在地图上,比方喀拉墩、丹丹乌里克,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等。斯文.赫定使用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

  斯文.赫定 Sven Hedin(1865 -1952)出生在斯德哥尔摩。自幼迷恋探险书籍,那时正是19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的高潮。他最崇拜的对象,是法国探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他还为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格兰特的儿女》画过插图。但儒勒.凡尔纳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一生最不愿意出门旅行。第二个崇拜对象则是普尔热瓦尔斯,正是这个俄国人把他最终引向了干旱、荒凉的中亚。

  1894年春天,斯文.赫定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塔里木的政教中心喀什噶尔。4年前他也来过喀什噶尔,但这次他没有匆匆离去。当时喀什噶尔外国人社交界正在筹备救援一个据说在昆仑山中遇难的法国探险队,赫定决定参与其事。另一个原因,是赫定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因雪崩雪盲一再失败,但他并不甘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个人感情上的原因:赫定正处在失恋的痛苦之中,他想尽可能地远离没有接受自己求爱的瑞典姑娘。他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提前进入了自己的位置。

  1895年2月17日,还有两天过30岁生日的斯文.赫定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喀什噶尔,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域探险史的序幕——斯文.赫定的“生死大漠”——就这样开始了。事实证明,这次需要救援、而又得不到救援的,却正是赫定自己!

  1895年4月10日这一天,曾长久留在了麦盖提地方的拉吉里克村村民的记忆之中。清晨,赫定的驼队离开村长托克塔霍加的大院落。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围观。

  “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一个老人大声预言。

  “负载太重!骆驼迈不动步子啊!”另一个人冲驼夫们叫道。

  长住在村里放高利贷的印度籍商人将一把把铜币抛洒到空中,任孩子们争抢,并高喊:“一路顺风!一——路——顺——风——”上百人追随驼队走了很长一段路……

  如同海市蜃楼般的“沙埋古城”的传说,几百年来就已经在喀什噶尔、拉吉里克、玛拉巴什、叶尔羌……,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绿洲的居民中传播不息,而且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逼真。要想弄清,就只有亲自到沙漠死界中去看看!赫定正是这样做的。

xj.jpg

  以后的事实证明,精良装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赫定有8峰骆驼、两条狗、3只羊、1只公鸡和10只母鸡,有够一行食用三四个月的粮食,全套皮大衣、冬装,以及足够装备一个警卫班的3支长枪、6支短枪,当然还有从气温表到测高仪等一应科学仪器……。可是,他惟独没有带上足够的饮水!

  在穿越叶尔羌河与和田河之间的广袤沙漠时,不但从未遇到传说中的古城,反而折戟沉沙,几乎葬送了整个探险队!他低估了沙漠的威力,高估了自己的运气。几天之后,他就发现由于一个驼夫的疏忽,所带的水已经用光。在此后的行程中,他们喝过人尿、骆驼尿、羊血,一切带水分的罐头与药品也是甘露,最后,不得不杀鸡止渴,可割掉头,母鸡的血已经成了凝固的“玛瑙”。是和田河可望而不可及的河岸林带,赋予了他超常的毅力。当赫定最终挣扎着来到和田河时,他才发现那实际上是个季节河。初夏的这一段河道干涸无水。这个意外使他几乎崩溃在干河的岸边。1989年,我们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纵深处路经了一道壮阔的干河,河边一具枯骨引起争论:他是谁?为什么会死在这个地方?当时我推断,那是在沙漠中穿行的干渴已极人,他认定在这里能够喝上水,由顽强求生意志支撑,挣扎着来到河边却发现河床滴水全无,就彻底垮在了河岸。——这也是1895年夏天赫定在和田河边体验过的吧。但幸运的是,那是一个月圆之夜,他意外发现干河对岸水波在折射月光。是幻觉?是濒死的痴迷?来到跟前他还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得救,直到像牛羊一样真的“饮”到了水。那是和田河中游的一处水潭,全靠旺盛的泉水才保持在枯水期也不干涸。这就是著名的“天赐的水池”。此后,探险家斯坦因、瑞典科学家安博特都找到过这个水潭,1992年我们在水潭里汲取了泉水,并带到了瑞典。

  赫定以丧失了全部骆驼、牺牲了两个驼夫、放弃了绝大部分辎重的代价,获救于和田河。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一个别名“死亡之海”。赫定则从灭顶之灾中获取了受用终生的教益。他遗失了两架相机和1800张底片。此后的探险途中,他用画铅笔速写代替照相,结果,这个“灾难”却造就了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画家。他一生留下了5000多幅画。他因缺水而“败走麦城”,结果此后40年探险生涯他牢牢记取这个教训,他的一大发明就是选择冬天,携带冰块进入沙漠。塔里木的水往往含有盐碱,容易变质,而且不利于健康。然而冰就可以克服上述弊病。在无边沙漠夺路而走,却将他引导到了一处处重要古城遗址:丹丹乌里克、喀拉墩、玛扎塔格戍堡……,直到发现楼兰古城。

  1896年1月,赫定在塔瓦库勒装备了驼队,他马上向东穿越沙海。这一路虽然是行进在塔克拉玛干的腹心地带,但比起上一年在和田河西岸的经历,简直就是春日的郊游。到第5天,前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死树,有些死树株距均等,无疑是人工种植的。1 月23日黄昏,驼队来到一片废墟。那儿久无生机,死树枝全脆得像玻璃,踩在脚下如履薄冰。但整个遗址气势恢宏,建筑规格不同寻常。这,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丹丹乌里克——象牙房子。人们甚至对赫定说,“塔克拉玛干”这个名字,具体指的就是此地。这个远离近代绿洲带的往古飞地,曾是古国于阗的重镇。面对沉静的遗址,赫定的第一联想就是欧洲古老的传说《睡美人》,而自己马上将要破解巫师恶意的魔咒,唤醒沉睡千年的公主。丹丹乌里克是第一个由探险家发现的沙埋古城。后来,斯坦因、特林克勒等在这儿都作过发掘,所获颇丰。它的存在至少证实,千年之前塔里木的沙漠绿洲格局与今天迥然不同。

  丹丹乌里克的发现是个里程碑,从此,重新“发现”新疆的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就算是拉开了序幕。以后,赫定还探访了通古孜巴斯特的原始村落;初次由南向北纵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证实了野骆驼乐园的存在;抵达了罗布荒原,使“罗布泊位置”这个“世纪之争”迈出了一大步。正是通过这些坎坷曲折的探险发现,世人才确认,在风沙肆虐的塔里木,在“生命的禁区”塔克拉玛干,有着高度发达的、神秘难解的古代文明潜藏。今天的黄沙、白碛,古道、荒村,是人类文明“退潮”之后的海滩。发现西部,发现新疆,这个令人振奋、使人沉思、开阔人们眼界心境的辉煌历史过程开始了

============================

  英国考古探险家马克.奥利尔.斯坦因 Marc Aurel Stein(1862 -1943),出生在布达佩斯 Budapest。1888年,他前往英属印度的教育部门任职。从他到达印度起,喜马拉雅山脉的那一面就不断传来发现古老文明遗迹的惊人消息,特别是斯文.赫定1895-1896年穿越中亚的戏剧性经过和重要发现,使他似乎感受到了山的那面沉睡的古老文明在苏醒。他已经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1900年5 月,利用一年的假期,他终于步赫定后尘亲自前往塔里木

xj.jpg xj.jpg

 有意思的是,斯坦因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先行者赫定竞赛。听说赫定于1899年又自斯德哥尔摩启程去新疆了,斯坦因提前了行期,要抢在赫定之前到达和田,他认定和田与印度有深远的历史因缘。进入新疆,他首先去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抵达了6100米的营地时,他同样未能再高攀一步。

  斯坦因并不讳言,他是手持斯文.赫定的地图进入和田的。在和田市,他为真假难辨的文物贩子包围。等“突出重围”真正进入了沙漠,就是另一种境界了。同样由塔瓦库勒村的向导引导他前往丹丹乌里克。他是第一个挖掘了丹丹乌里克的人。在这“沙埋庞培”的一个唐朝寺院,他找到几幅珍贵的木板画:“鼠王传说”、“东国公主传来蚕种”、“龙女出嫁”,表现的竟是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过的当地的古老传说。

  1901年1月初。赫定即将回到罗布荒原寻找去年暂露头角的楼兰文明,斯坦因则沿古道来到了丝路旧驿尼雅(即今民丰)。

  尼雅是个来历久长的地名,含义据说是“遥远的地方”。即便就丝绸之路而言,它也够遥远的了。在尼雅,人们并不关心什么古城、古物一类的消息。斯坦因派驼夫哈桑找当地人了解情况。哈桑拿回了两块写了东西的木板。见到木板,斯坦因的第一感觉是要处罚哈桑:他在巴扎上闲逛了一整天,竟然以这个无用之物来敷衍塞责。但只是大略看了看,斯坦因立即目瞪口呆。多亏他在印度工作过10几年,对印度古史颇有研究。他认出那木板上写的蝌蚪般的字迹与公元前后的贵霜王朝的文字十分相像。光是它能在这天之一隅出现,就已经是奇迹了。这些字他并不认识——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识读,但那无疑是惊世发现。他立即与哈桑回到巴扎,送给哈桑木板的是不识字的农夫,木板他是在从尼雅绿洲前往大玛扎的路上拾到的。而这“大玛扎”是尼雅仅有的名胜,全名叫“伊玛姆扎法萨迪克玛扎”,因为据说那儿是一个圣者的陵墓,所以历来以朝拜“大玛扎”为荣,秋冬之际,那条路上来自塔里木各绿洲的居民相望于道。要找出是谁在一两个月前将两块无用的木板扔在了路旁,想必比大海捞针容易不了多少。赫定功成名就之后,一次记者问他,作为探险家应该有哪些素质?赫定说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内容,然后补充道:还要有天使般的耐心。斯坦因有他的缺点,可正好不缺乏耐心。他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在尼雅向遇到的每一个人询问:谁见过这两块木板?谁知道它们的来历?——就如同《悲惨世界》中那个敬业的侦探沙威。就这样,他竟然找到了两块木板的主人,年轻的打馕人伊布拉音。伊布拉音不太情愿地告诉斯坦因:上一年秋天,他在沙漠穿行,路经了一个遗址。但遗址没有传说之中的金银财宝,只是遍布废墟,到处是这种写了字的木板。他随手拿了几块给他的孩子当玩具。路上嫌重,就扔了两块。伊布拉音所言不虚,3天之后——1901年1月28日——斯坦因来到有木板的遗址,竟找到了整整一个楼兰王国时期的档案库。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把椅子,最古老的一具木桥。这里,就是著名的楼兰王国尼雅遗址,木板上写的文字,就是“死亡”已经10几个世纪的楼兰国官方文字佉卢文。通过破译这种文字,楼兰王国的秘史便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斯坦因是第一个来到尼雅遗址的考古家,他对尼雅的第一感觉,就是如同来到海难的现场。枯死的古树是沉船的桅樯,院落人家是遇难者逃离后的在海面漂流的失控船只。他曾自问:除了尼雅,在什么地方你能漫步在至少17个世纪之前的人们精心种植的林荫道之上?路经一处处果园、一个个院落时,面对荆门半掩的民居,他恍若不速之客,竟担心突然会有人推门而出,责问:你来自何方?有何贵干?

  斯坦因最后一次前往中国新疆,是在1930年。在长达30年的中国西部考古探险过程中,他为20世纪重新发现西部,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因为将中国文物去充实英印博物馆,受到抨击。他还是敦煌藏经室劫经的始作俑者。20世纪新疆是异彩纷呈的古老文明的再发现时期,这个过程曲折动人,又历尽劫难。然而已经被遗忘的丝绸之路,就这样重新将不同文明结系在了一起,“世界上离开海洋最远的地方”——新疆,就这样走向了世界。

  194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艰苦的相持阶段。大战没有使斯坦因的探险考古热情稍减。在整整40年前,在发现了尼雅遗址之后,他曾力图到阿富汗作一次考察,但喜怒无常的阿富汗国王出于对英国的疑虑,斩钉截铁地否决了他的计划。国王哈比布拉将这个对古道与文明的影响作考古发掘的计划,说成纯属是“一个所谓的博士” 向壁虚拟的“一个毫无益处的”研究课题。时隔40年,他终于获得阿富汗新国王查希尔.沙阿的首肯,得到在尚未为战火波及的阿富汗南方的赫尔曼德河谷工作一个冬天的机会。10月19日,斯坦因乘美国公使的专车从白沙瓦抵达喀布尔,但几天后,82岁高龄的探险家死于感冒。他安葬在喀布尔市郊的外国人公墓。墓碑简朴无华,那块采自兴都库什山麓的岩石镌刻着以下铭文:

  马克.奥利尔.斯坦因
  印度考古调查局成员、学者、探险家兼著作家
  通过极度困难的印度、中国新疆、波斯、伊拉克的旅行,扩展了知识领域。

  这是个低调的墓志铭。没有写上他荣耀的身份——爵士,没有注明他著作等身、获得过足以装备一整座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他希望盖棺能够论定,也许他预感到身后将有争议。和普尔热瓦尔斯基一样,斯坦因也在新的探险即将开始之前辞世。战火连天的岁月,一个孤独老人在朋友的照顾之下死在平静如昔的喀布尔,总比死在地角天涯某个探险营地要好得多。在20世纪70年代还有人到公墓为斯坦因扫墓。但不久阿富汗就陷入长期战乱。那个外国人的公墓曾是塔利班与拉巴尼的卫队争夺的战略要地。玉石俱焚,在所难免。如今,在美国巡航导弹的攻击波中,斯坦因更是无处藏身。
  不管怎么说,普尔热瓦尔斯基、斯文.赫定、斯坦因都是历史人物了,功过得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历史总是为了未来一代写的。今天重新提起这段往事,是到了结束历史的旧章节,进入新千年的时刻了。


http://www.xici.net/b278734/d59613381.htm

***********************************************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les_Verne
Jules Verne

********************************************

http://www.beiming.net/bbs/viewthread.php?tid=161695

科幻小说之父 -- 儒勒·凡尔纳

http://www.zhengshe.net/discus/messages/975/975.html?1211610519

Add Your Message Here
Post:
Username: Posting Information:
This is a private posting area. Only registered users and moderators may post messages here.
Password:
Options: Enable HTML code in message
Automatically activate URLs in message
Action:

Topics | Last Day | Last Week | Tree View | Search | Help/Instructions | Program Credit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