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Log Out | Topics | Search
Moderators | Edit Profile

Kanwit Family » REFERENCE  

  Thread Last Poster Posts Pages Last Post
  Start New Thread        

Author Message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 02:15 pm:   

ldbk.jpg
ldbkpltl.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 01:54 pm:   

lum.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 01:18 pm:   

lum.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 01:16 pm:   

abd.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 12:37 p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_OYUKg45SI
峠岡慎太郎(二胡) ♪金蛇狂舞

abc.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 11:51 am:   

LD2012s'sg.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August 19, 2011 - 05:27 pm:   

Happy 70th Birthday to John Clancey
Who Turns 70 on October 9, 2011

祝尚義兄七十大壽:

海屋籌添,年登期颐。
繼續如鏡、如水、
如繩、如秤之作風,
為民請命,伸張正義。
Betsy 林鼎同賀
August15,2011




我是1970年認識Jack Clancey的。不久之後,我來了他的老家---美國,他却留在我的老家---香港。我娶了一位老外老婆,沒想過他的老婆也是一位老外(對Jack來說)。剛認識時,他是神父,但從未聽他談經說教。當時他的廣東話與我的英語差不了多少,都是唔鹹唔淡之水平。因此話題不多,聽到的多數是他對香港新事物的興趣和反戰之言論。他对香港社會的興趣,好像兒童進入ToysRus一樣。

為了能跟我們打成一片,記得他参加過我的太極拳班,上過三四堂課,不是什麼好學生。但最多的還是一齊到新界或九龍城寨拍攝一些照片。有沒有参加過我們的討論會和築路工作?年深日久,已想不起來了。

在攝影題材選擇方面,我們香港人見慣不怪的他都感興趣。新界農民的勞作、衣着,陋巷窮鄉、〝破爛(意指odd)〞的人與事,都是他喜歡獵取入鏡的。這類題材,偶爾我也會〝謀殺〞一些菲林,但我清楚了觧自己的出發點,按下快門的動機是因為見過一些大師如是拍攝,裏面是不存在什麼感情的。為什麼他對這類題材如此狂熱?很多年來,我一直以為美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連中國一個朝代都不如。破爛的東西,可能還不多見,四五十年的破爛兒,也許已是他們心中的無價古董了。

這樣的小事,當然不會查經據典去找出其所以然。不過結論我是有一個。凡是我們少見多怪的,這些美國朋友都是多見不怪。而我們多見不怪的,他們却是少見多怪。

移民美國後不久,Jack 回美探親路過三藩市時,我們有過一次短短的聚首。之後便20多年都沒有通訊了。當我們在香港再度重逢,大家都已兒女成行,Jack已成了一位民權律師。20多年的歲月,瞬間即逝。當年籠罩着香港的、所謂〝破舊立新〞的革命氣候已去似朝雲。隔離着人們真切交住的冷戰之牆已成斷垣殘壁,箍在人們思想上的緊箍咒已不再靈驗。這次與香港朋友的歡聚,使我重新感受到這個曾經是我成長的、但不願回首的地方還是我親切的故鄉。感情上香港與舊識又再聯絡上了。此後幾乎每年或隔年我都回到香港。Jack的工作當然是我們聚首的話題之一。每年聖誕節也収到Jack附在信件中總結他一年工作的照片。照片性質仍是初認識時〝少見多怪〞的那種。年復一年,又十多年了,還是一成不變。不同的是,我不能再把它結論為少見多怪了,裏面一定有它堅持了數十年的理由。一如人們喜歡拍攝自己家人與子女一樣。裏面若不是蘊藏着一份愛、一份關懷、一種對信仰的摯誠,會如此費盡心力去堅持?這就是數十年來我所認識的Jack。無論是一幅照片或見面時的談話,都充満着他對民間疾苦的關懷與他對社會不公的抗爭。雖然有時會覺得他很頑固,但要成為自己信念的斗士,能不頑固?

Happy 70th Birthday to John Clancey
Who Turns 70 on October 9, 2011

祝尚義兄七十大壽:

海屋籌添,年登期颐。
繼續如鏡、如水、
如繩、如秤之作風,
為民請命,伸張正義。
Betsy 林鼎同賀
August15,2011


☆☆☆☆☆☆☆☆☆☆☆☆☆☆☆☆☆☆☆☆☆☆☆☆☆☆☆☆☆☆☆☆

只供参考之用,不要放進memory book for Jack


(意指odd)可以删掉
去似朝雲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緊箍咒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紧缩,头痛欲裂。后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如鏡之明、如水之清、如繩之直、如秤之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上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1tn 2tn 3tn


4tn 5tn 6tn


7tn 8tn 9tn


10tn 11tn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January 07, 2010 - 01:44 pm:   

sg.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uesday, July 01, 2008 - 12:38 pm:   

近代战争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mulu/war.html

历史题材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mulu/history.html

古今诗词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mulu/shici.html

古典小说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mulu/class.html

诸子百家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mulu/baijia.html

外国文学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mulu/foreign.html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May 21, 2007 - 12:32 pm:   

http://gb.chinabroadcast.cn/8606/2006/01/25/1166@875269_2.htm

背景资料:巴勒斯坦主要政治派别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 简称“人阵”。

1967年12月由“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复仇青年”和“归国英雄”等组织合并而成。2001年8月,“人阵”总书记艾布·阿里·穆斯塔法在拉马拉遇刺身亡,现任总书记艾哈迈德·萨阿达特。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FATAH) 简称“法塔赫”。

成立于1965年,是巴解的主流派,在巴解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其武装力量占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95%,控制了巴解的军、政、财务与外交大权,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与支持,自称是巴勒斯坦的执政党。“法塔赫”最高权利机构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革命委员会行使职权。“法塔赫”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委员会,由18名成员组成。阿拉法特去世后,卡杜米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

伊斯兰抵抗运动(HAMAS) 简称“哈马斯”。

由艾哈迈德·亚辛教长于1987年12月14日创建。因“哈马斯”领导被占领土的巴人进行反以起义斗争,以色列于1989年宣布哈为恐怖组织,其活动是非法并开始追捕、驱逐“哈马斯”领导成员。“哈马斯”资金雄厚,在巴内地、特别是在加沙地带开设了若干福利机构,定期资助各类贫困者。2004年,“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和继任者兰提西先后被以“定点清除”。现领导人哈立德·马沙尔在叙利亚定局。此次立法委选举中,哈马斯提出了较为温和的政策主张。


伊斯兰圣战组织(JIHAD) 简称“杰哈德”。

八十年代后期由穆斯林兄弟会中的激进派发展起来,其宗旨是通过圣战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该组织属伊斯兰极端组织,曾组织过针对以色列的恐怖主义活动,打击以色列的目标。杰哈德已经宣布,抵制本次立法委选举,因此,本次选举中,没有杰哈德的候选人参选。

  除了这几个较大的派别外,巴勒斯坦还有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简称“民阵”)、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简称“巴解阵”) 、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简称“人斗阵”) 等诸多派别

背景资料: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6/01/26/Zt1745@877225.htm

 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是巴勒斯坦的立法机构,主要代表巴勒斯坦自治区内的巴勒斯坦人,行使立法等议会职能。目前的立法委员会由88名成员组成,根据2005年6月份修改的选举法,立法委员会将扩大到132个议席。本次立法委选举,就将产生新一届拥有132个议席的立法委员会。

  根据1995年9月巴以签署的关于扩大巴自治范围的协议,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选举产生了相当于立法机构的巴勒斯坦委员会,后习惯称为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同年3月7日,巴立法委员会在加沙举行首次会议,宣告正式成立,曾经担任巴以谈判代表的艾哈迈德·库赖当选为立法委员会主席。

  巴立法委员会下设法律、耶路撒冷、预算与财政事务、经济、自然资源、领土与定居、难民、内政与安全、教育、政治、监督11个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会议。

  根据巴勒斯坦有关法律,如果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发生不测或意外,巴立法委员会主席将自动代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之职60天并组织新一届选举,直到通过选举产生新的巴勒斯坦最高领导人。

  2003年9月,库赖出任巴勒斯坦总理后,根据巴相关法律,他辞去了立法委主席职务。11月3日,原巴勒斯坦农业部长拉菲克·纳特谢当选巴立法委员会主席,接替库赖。在2004年3月10日举行的巴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劳希·法图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巴立法委员会主席。

历史上的巴勒斯坦
http://gb.chinabroadcast.cn/321/2003/12/30/151@33336.htm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则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

  历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约40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一带到这里定居。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此外,巴勒斯坦早期还有阿穆尔人和亚兰人等部落居民。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以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亚帝国消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之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西亚大片土地,并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的统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各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也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可说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犹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是在罗马帝国期间。公元前二世纪初,罗马帝国不断强盛,并向东大力扩张,于公元前63年先后侵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的入侵,曾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史称“犹太战争”。特别是公元115年的最后一次起义,曾给罗马帝国以沉重的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耶路撒冷。但起义于公元135年失败。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公元7世纪,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后又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6世纪50年代,新兴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巴勒斯坦从1518年起纳入帝国版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由于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这里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可以说,公元一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数很少,1880年只有两万多人,1918年也只有5、6万人,仅占当地居民的8%。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國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位于亚洲西部,版图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历史上,巴勒斯坦一直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之地,公元前12世纪末,犹太人祖先希伯来部落迁居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智慧而善商的犹太人在此地建立了希伯来王国,曾经强盛一时。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從《貝尔福宣言》到《巴勤斯坦白皮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國第181號决議和以色列立國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國次日即爆發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策划制作:董雪枫
****************************************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51800 00/newsid_5187100/5187106.stm

背景介绍:真主党

真主党是由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组成,受叙利亚和伊朗支持的一个势力强大的政治和军事组织.

真主党1980年代初期在伊朗的资助下,利用将以色列军队赶出黎巴嫩领土为号召,逐渐发展壮大.

2000年5月,以色列从南黎巴嫩撤军.真主党麾下的武装组织-伊斯兰抵抗组织,宣告抗以胜利.


什叶派穆斯林是黎巴嫩人口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以色列撤军,使得真主党在黎巴嫩民众间声望大振.

如今,真主党在黎巴嫩议会有很多席位,并占有两个内阁部长职位。

真主党本身还掌握媒体,开办了很有影响力的马纳尔电视台(al-Manar);该组织还由于向贫民社区提供社会救济和医疗服务,因此基层组织牢固。

拒绝解除武装

鉴于以色列早已撤军、叙利亚开始撤军,以及黎巴嫩民选政府执政,联合国于2004年通过1559号决议,要求真主党的军事力量解除武装,把安全事务交给黎巴嫩政府军警。

其实,早在2000年以色列撤军的时候,黎巴嫩国内不少党派就开始向真主党施加压力,要求其武装力量整编为黎巴嫩国家军队的一部分。

不过,真主党拒绝执行联合国决议,也拒绝接受国内党派意见。

真主党方面表示,虽然"解放黎巴嫩"的任务完成,但是"为整个中东地区抵抗以色列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叙利亚

真主党麾下的伊斯兰抵抗力量在以色列撤军后继续活跃在黎以边界一带,与以色列军队经常发生小规模摩擦。

真主党称,在叙利亚和以色列边境上的争议性领土舍巴阿农场(Shebaa Farms)属于黎巴嫩,因而它的士兵有权向占领那里的以色列军队发动攻击。

联合国认为,舍巴阿农场属于戈兰高地一部分,属于以色列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从叙利亚夺取的领土。

另一个真主党要与以色列继续作战的理由是,以色列监狱中仍然关押着不少以军占领黎巴嫩南部时拘捕的黎巴嫩人。

分析人士指出,真主党长期得到来自叙利亚方面的庇护和支持。

真主党长期被形容为大马士革实现在黎巴嫩和中东地区总体利益的"一张牌"。

去年,黎巴嫩人在前总理哈里里涉嫌被叙利亚暗杀后,爆发大规模反叙利亚抗议示威;国际间压力最重迫使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

叙利亚撤军开始改变黎巴嫩境内个派系间的力量均衡;真主党武装一跃成为黎巴能境内最大的军事力量。

凭借军事和政治实力,真主党在黎巴嫩政府中也实力更加强大。

分析人士指出,真主党在前总理遇刺和叙利亚撤军之后,为稳定民心,一方面继续支持叙利亚,一方面也避免直接批评亲西方的黎巴嫩派系。

真主党不断通过"反对西方干涉"的口号,谋求成为一个以其为核心的黎办嫩"民族团结"政府。

历史

1982年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真主党由一些穆斯林教士创建;真主党创建的动机是对抗当时占领黎办嫩南部的以色列军队。




哈桑·纳希尔安拉
当时一支约2千人的伊朗革命卫队进驻贝卡谷地,协助真主党与以色列作战。

伊朗从那时起一直向真主党提供大量资金和武器弹药。

真主党创建初期,在坚持消灭以色列国之外,还表示要通过武力结束黎办嫩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制度,目标是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以伊朗什叶派革命为典范的政教合一什叶派伊斯兰政府。

真主党不承认以色列,也不承认以色利国的存在权;真主党的章程认为,整个中东都因该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国度。

在黎巴嫩内战期间,真主党不断以绑架西方人质为手段向西方国家施加压力。

1983年,真主党武装对驻贝鲁特的美军海军陆战队发动自杀攻击,造成241名美军士兵死亡。

真主党在过去20年中,基本控制了黎巴嫩南部,管辖了大部领土,成为黎巴嫩的"国中之国"。

真主党如今不但有数万的战士,而且据称拥有万枚以上的各类伊朗制造火箭弹。

真主党在自己管辖黎巴嫩南部初期,曾一度试图强制在民间推行严格的伊斯兰法规;目前伊斯兰法的推行稍有放松。
*************************************

--------------------------------------------------------------------------------
http://news.sina.com.cn/w/2006-07-19/122710473979. 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2:27 环球时报

黎巴嫩 经历了太多苦难


环球时报驻黎巴嫩特约记者 王 松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约记者 林丰民 乔慧谷

 连日来,突变的以黎冲突将人们的目光再次汇聚到中东小国黎巴嫩。这是一个曾经备受中东人羡慕的国度,它的风光、繁荣及人杰地灵给它带来过“中东瑞士”等种种美誉; 而战火又把“黎巴嫩化”变成世界各地混乱、战争的代名词。同一个国家,几代人在这里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黎巴嫩身上的“三座大山”

  位于西亚、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面积刚刚超过1万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绝大多数人为阿拉伯人,其中,54%的人信奉伊斯兰教,46%的人信奉基督教。每个宗教派别之中又分多个小教派。公元前3000年,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成为首批迁移到黎的定居者。公元前2000年黎成为腓尼基的一部分,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相继受到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帝国统治。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版图。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1943年11月,黎巴嫩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1975-1990年,黎巴嫩经历了长期内战和以色列的两度入侵。

  由于黎政党、教派和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政治矛盾十分复杂。1943年独立时,黎巴嫩各教派达成协议,按各派人数分配国家权力。总统为基督教马龙派,议长为伊斯兰教什叶派,总理为伊斯兰教逊尼派,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制。独立后,随着各派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和外来势力的干预,各派对原权力分配模式产生严重分歧。尤其是60年代末,巴勒斯坦游击队主力逐渐转移到黎,在黎形成“国中之国”,多次参与教派斗争,黎内部矛盾激化。1975年4月爆发了以基督教民兵为一方、穆斯林民兵和巴游击队为另一方的武装冲突,引发了长达16年之久的全面内战。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多万人死于内战,财产损失难以计数。恶性暗杀事件在内战中屡屡发生,死伤者涉及政治、宗教、新闻、外交等各个领域,分属不同宗教和政治派别,甚至包括两位总统和一位总理。制造暗杀事件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消灭政敌、蓄意报复、给予警告、实施恐怖、制造动荡等。究竟谁是凶手,大多至今依然是 未解之谜。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内战给黎巴嫩人民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是短时间难以弥合的。

  上世纪40-70年代,动荡的地区局势让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拥入黎巴嫩,黎一度成为巴各派力量的活动中心。巴勒斯坦武装虽在以色列不断打击下从黎部分撤出,但仍有约三四十万人,分布在黎全国的12个难民营中。营内派别林立,并各自拥有民兵武装,彼此间冲突不断,对黎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了明显威胁。记者走过很多中东国家,感觉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为了保护本国人的就业机会,黎巴嫩政府对巴勒斯坦人从事的职业做了一些限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巴勒斯坦难民营成了“最贫穷”、“最混乱”的代名词。

  艰难的重建之路

  1989年10月,在沙特等国调解下,代表黎主流派别的60多名议员终于在沙特达成民族和解文件———塔伊夫协议。协议签署后,黎国家机构相继恢复,安全形势逐步好转,局势日趋稳定。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却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在政治上,当时的黎政府管理松散,各派势力仍相互争斗,加之国外势力的干预,真正的民族和解难以实现。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债台高筑、赤字庞大等严重问题。

  对外方面,黎始终受黎叙关系困扰。作为黎的重要邻国,叙利亚为结束黎内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76年5月开始,叙利亚军队一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驻扎在黎巴嫩。叙对黎的控制全面化也引起黎民众,尤其是基督教派的普遍反感。黎国内也形成亲叙与反叙两大阵营,相互争斗造成巨大内耗,明显干扰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重建进程。

  以色列虽然于2000年5月从黎南部撤军,但黎以双方在边界划分等问题上各执一词,黎真主党与以军更是交火不断,南黎局势始终处于时打时停的不稳定状态。为报复和震慑真主党,以色列还数次打击黎基础设施,严重破坏了黎重建进程。

  贝鲁特曾让人联想到“灾难”

  连年内战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成了一个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一提起贝鲁特,就会把它和“灾难”一词联系起来。

  如今,贝鲁特分化成东西两个城区。贝鲁特东部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穿着、谈吐都有明显的法国烙印,为贝鲁特在内战前赢得了“中东巴黎”的美誉。在“东贝”,处处可见繁华的大街、豪华的饭店、神秘的赌城、高档的轿车和妖艳的女郎,这样的开放程度让谁能相信这里是一个中东国家呢?和流光溢彩的贝鲁特东区比起来,西部的穆斯林聚居区仿佛一枚硬币的另一面。从当地妇女穿黑色长袍、戴面纱,街头悬挂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巨幅画像等细节来看,这里受什叶派的影响很深。

  惊心动魄的“雪松革命”

  黎巴嫩的国旗,特别是中间的那棵绿色的雪松让人过目不忘。它是黎巴嫩的国树,代表黎巴嫩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象征这个中东国家的纯洁与永生。

  但黎巴嫩2005年爆发的“雪松革命”让黎巴嫩人又经历了内战结束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年。前总理哈里里在2月14日情人节那天突然遇害,引爆了黎政情巨变,反叙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雪松革命”。虽然在西方的强大压力下,叙利亚从黎全部撤军,打破了原有政治架构,但黎内部政治矛盾远未消除,围绕哈里里案件调查、真主党问题、对叙关系等热点问题争执不休,且纷纷寻找外部靠山,矛盾较前更为错综复杂。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年内的10余起爆炸案造成了重大人员、物质损失和巨大心理恐慌。亲叙和反叙两派还分别组织全国性示威游行和罢工、罢市,加剧了紧张氛围和社会动荡。在示威活动最激烈的那段时间里,很多街道无法通行,记者很多的应酬也只好取消。日子太平的时候,黎巴嫩人爱在晚上到咖啡馆、茶馆去闲聊、休息,商人们更是利用迷人的夜生活来拉拢客户,但在“雪松革命”期间,记者几乎和黎巴嫩的商业伙伴失去联系。

  期盼安定、渴望国家团结是黎巴嫩人民的共同心声。哈里里遇害给黎巴嫩人民带来的悲剧还没有彻底谢幕,真主党对以色列的“宣战”不知要把这个美丽而又痛苦的国家引向何方。

  海外黎巴嫩人用笔倾诉苦难

  有报道曾说,由于历史的原因,黎巴嫩是世界上不多的海外侨民数量多过本国现有人口的国家。海外黎巴嫩人,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时常感觉自己是二等公民。在澳大利亚,一些夜总会和酒吧等娱乐场所通常会以种种借口把黎巴嫩裔人拒之门外。让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西非贝宁等国家,还生活着大批黎巴嫩人。2003年圣诞节那天,一架“非洲联合运输公司”包租的波音727客机在贝宁海面坠毁,大部分乘客罹难,死者多为准备回老家过年的黎巴嫩人。

  在海外黎巴嫩人中,不乏亿万富翁,但最让黎巴嫩人甚至所有阿拉伯人自豪的却是一位旅美的黎巴嫩人。生于1883年,卒于1931年的黎巴嫩人纪伯伦(Kahlil Gibran)被称为“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他在诗歌、散文和小说方面均有所建树。纪伯伦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他的很多作品的名字就像是在诉说黎巴嫩当时深受殖民统治的苦难:《叛逆的灵魂Spirits Rebellious》、《折断的翅膀Broken Wings》、《泪与笑A Tear and a Smile 》……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情绪,并以象征的手法把主人公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24年前的那个夏天,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时正赶上第12届 世界杯在西班牙举行,让人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在电视转播时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后者。眼下,德国世界杯的硝烟散尽,中东的黎巴嫩却再次上演一幕悲剧。那个时候,以军的目标是在西贝鲁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拉法特,这次,为了报复真主党,从7月12日开始,以向黎巴嫩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攻击,使这个让人能同时在雪山滑雪、在地中海畅游的美丽国家逃不出充满劫难的历史怪圈。
***********************************

http://www.zaobao.com./yl/yl060801_502.html

穆斯林内战

● 亚曼尼
  中东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的分歧,会比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的敌意更为深切吗?考虑到某些阿拉伯政府对于黎巴嫩真主党攻击以色列所作出的反应,你可能会这样认为。即使当以色列的炸弹投在贝鲁特和提尔时,作为最保守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沙地阿拉伯,还是公开谴责什叶派真主党挑起同以色列的冲突。在阿以冲突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自认为是阿拉伯穆斯林人民领袖的国家,曾如此公开地支持以色列。

  而且,沙地阿拉伯与真主党的交恶并非单一事件。埃及和约旦也直率地谴责真主党及其领导人纳斯鲁拉的冒险主义。

  这一突如其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正目睹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宗派主义出现基本的转变?沙地阿拉伯的逊尼派政府对什叶派伊斯兰的关切和恐惧,是否要超出它对阿拉伯团结和巴勒斯坦运动的承诺呢?

  

穆斯林宗派分歧暴露无遗

  

  阿拉伯世界谴责真主党,表明了早已在伊拉克每日暴力事件中暴露无遗的穆斯林宗派分歧,正在整个中东逐渐加深和加剧。布什总统摧毁阿拉伯僵硬社会的愿望,原本意在利用现代化力量,反对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中的传统势力。可是,看来他已经把该地区最具遗传性的力量释放出来。打开这一潘多拉盒子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甚至是更为丑陋的全面暴力时代,而这只能称为“穆斯林内战”。

  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分歧,自伊斯兰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是非阿拉伯什叶派的伊朗,在地理和种族上的隔离,以及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统治什叶少数派,基本上压制了这一对峙。伊朗革命引发的“伊斯兰化”浪潮,进一步减缓了这些紧张关系,这是因为随着伊朗革命,总体上“伊斯兰”咄咄逼人,阿拉伯人的逊尼派宗派身份被进一步弱化。

  这一切随着2001年9月逊尼派恐怖主义者发动对美国的攻击而改变。这些逊尼派者,大量依赖沙地的瓦哈比意识形态以及人员。一支明确的逊尼派好斗穆斯林正在形成。当美国对同为逊尼派的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拉克政权发动战争时,这一新的激进逊尼派世系,甚至得到更大的鼓动。 

  该地区新近咄咄逼人的逊尼派阿拉伯人认为,以色列和西方只是一个威胁,而另一个威胁则包括所谓的“什叶派新月”,也就是从黎巴嫩经叙利亚和伊拉克到伊朗,被指为异教徒所居住的大片弧形土地。作为穆斯林信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守护者的沙地阿拉伯统治者,可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威胁。

  在逊尼派眼中,什叶派不仅控制着石油储量丰富的伊朗和伊拉克地区,以及沙地的东部地区,而且还通过真主党的行动,试图篡夺巴勒斯坦运动,也就是所有阿拉伯人中心梦想的“保护者”角色。正是由于沙地王室从逊尼派伊斯兰的严正风格获得合法性,并怀疑其什叶派人口的忠诚,因而沙地王国才反对真主党。

  

美国助成伊拉克什叶派掌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沙地的长期保护者美国通过推翻萨达姆,并让什叶派政党在伊拉克掌权,从而使什叶派当政成为可能。布什当局似乎认识到它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什叶派弧弯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东部升起时,美国则试图加强其对该地区西部的埃及、约旦以及沙地阿拉伯,也就是逊尼派弧弯的保护。以色列曾经是阿拉伯运动不共戴天的敌人,现在看来却加进这一防御结构之中。

  但是基于泛阿拉伯感受,这个防御态势注定不稳。今天,普通的沙地公民全神贯注在半岛电视台和其他阿拉伯与卫星电视网络,以跟踪加沙地带和黎巴嫩南部的局势。他们看到的是阿拉伯人(而不是什叶派)的鲜血流淌,却只有真主党在反击。在他们眼里,真主党已经成为抵抗运动的英雄楷模。

  这就促使沙地加深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分裂。在王国正式谴责真主党之后,沙地国家呼吁其官方瓦哈比教士发布伊斯兰法令,谴责真主党是什叶派离经叛道之徒和异教徒。这样的谴责只能加剧沙地和该地区内部之间的派系分歧。

  随着敌意加深,逊尼派政权是否会相信他们需要自己的真主党在他们自己的地方战斗呢?如果这就是他们的结论,那么他们就不必四处寻找,因为基地组织已经训练好这类战士。

·作者Mai Yamani是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研究员,她的新著是《伊斯兰的摇篮》。

文章原题:The Muslim Civil War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6年

www.project-syndicate.net

译者:赵征
***********************************

以色列的淵源

(舊約聖經,由摩西出紅海離開埃及) 以色列人首先是作为寄居者出现在迦南的,其文化发展的水平远远低于迦南本地的居民,只是在随后的不断征服过程之中,才逐渐接近了当地文化发展的水平,开始形成政治一宗教联合体的以色列。后来在公元前922年它又分裂成南北两个王国群体,南部群体(即南國猶大)有两个部族,以较为强大的部族犹大来命名;而北部群体(即北國以色列)则有10个部族,仍然保持着以色列的名称。因此,居住在南部犹大地区的人,被称作犹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区的人,便保持了以色列人的称号,从而使犹太人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具有种族和民族,乃至国家的多重意义。

[编辑]士師時代

以色列人(猶太人)在離開埃及回到以色列,摩西死了之後,約書亞便帶領以色列人。他帶領以色列人攻佔了耶利哥城等等的以色列的土地,並分派十二支派十二個領地。在約書亞死了之後,便進入了士師時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代。所謂的士師其實只是一個勇敢的軍事救星,不是偉大的民族領袖。最後以及相對來說品行比較好的士師是撒母耳。

士師時代,以色列人雖然遷入了以色列,也叫作有了自己永久的居所,卻無法安定下來;除了以色列人要面對一直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原住民的威脅以外(例如:赫、西頓、阿瑪力等,但說到最大的威脅,一定是非利士),更要面對一個重大的問題:以色列的支派間常互相戰爭,甚至仇殺。這些自相殘殺的行為讓以色列無暇對付非利士等強敵,種下了禍根。

[编辑]以色列聯合王國
由約公元前1030年開始,以色列由士師時代轉為王國,在聯合王國時出現了有三個國王:掃羅、大衛和所羅門

掃羅是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一個國王。他英勇善戰,可是卻不太懂治理王國;他一生只管作戰,甚至連自己的首都、王宮也沒有建立過。以宗教角度來說,他又多次得罪了神;因而部份以色列人,尤其是南方的猶大支派。最後,在掃羅戰死於和非利士的戰爭以後,猶大支派的以色列人膏立了猶大支派的大衛為王,大衛其實早在撒母耳在生時已經被他膏立為王。大衛可以說是以色列人最崇拜的國王,猶太人的象徵大衛之星就是代表大衛王的。大衛首次將耶路撒冷定為首都,並擊退了非利士人。大衛作王四十年以後便逝世,其子所羅門接任王位。所羅門承接了大衛留下的這個強國,就大興土木,建築堡壘、宮室和耶路撒冷的聖殿。所羅門的統治時期可以說是以色列歷史的黃金時代的頂點,但是在他在位四十年之後,他的事業的盡頭卻可以說是失敗的。所羅門王在位時一直向百姓抽取荷稅以供揮霍,引致人民對他不滿,因而種下了叛亂的種子。所以,在他死後,北方的十個支派便馬上脫離了以色列聯合王國,由耶羅波安領導;而南方的兩個支派則依然由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領導,自此,以色列聯合王國結束,國家分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

[编辑]北國以色列

北國以色列的開國君主是耶羅波安。耶羅波安本為所羅門的一名年輕的僕人,曾經負責修補耶路撒冷的城牆。因為當時所羅門對工人也不太好,所以他便對所羅門所不滿。後來,一次他路經田野時,在路上遇上當時的一位先知亞希雅,亞希雅一直對於當時所羅門拜外邦的神而不敬拜耶和華感到非常不滿。他便告訴耶羅波安將要帶領以色列北方的十個支派脫離猶大的統治。所羅門得知此事以後,馬上派人追殺耶羅波安,耶羅波安便逃到埃及,直到所羅門死後,才回到以色列,帶領北方十個支派脫離猶大的統治。

北國以色列僅國祚二百一十年即亡國,主要是因為,以色列以北的地區主要是平原,是一塊易攻難守的土地,很容易就會被人攻佔。加上北方一直政局不穩定(例如耶戶本身就是在政變成功後才成為國王的;他本身不是王室成員),導致最後速亡。

[编辑]南國猶大

南國猶大的開國君主是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基本上除了亞他利雅王后和西底加不是大衛家的人之外,所有君主也是大衛的後代。所以,可以說,南國猶大當時的政局比較穩定。另外,比較英明的君主也較北國多(例如亞撒、希西家等)。另外,猶大國位於丘陵地帶,比較北方容易駐守,因而延長了國祚。南國的國祚有三百四十四年。

[编辑]被擄巴比倫

由耶路撒冷淪陷之後,猶太人便大批的被擄到巴比倫,留下在原地的只有一些老弱傷殘的猶太人。儘管當時猶太人被擄到外地,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依然在一些祭司和利未人的後裔帶領之下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並開始建立猶太會堂。言而,到了後來巴比倫被馬代波斯所滅以後(BC539),塞魯王便下令猶太人可以回國重建家園,不少猶太人便回到以色列去。終於,他們在BC520年開始重建聖殿,並於BC445~443重建耶路撒冷城牆。

[编辑]重建耶路撒冷

當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時,主要由地方官員尼希米和祭司以斯拉帶領。言而,在重建進行中,居住在附近的外邦人常常來攔阻,但最後耶路撒冷還是重建好了。接下來,以斯拉帶領猶太人宣讀律法,重新確立了猶太人的信仰。

[编辑]兩約之間時期的以色列

  然而,波斯日漸息微,最後在BC323失去了以色列,以色列被亞歷山大實行希臘統治。在亞歷山大逝世以後,以色列被托勒密王朝統治。托勒密王朝是亞歷山大大帝其中一個將軍的後代,領土包括埃及。托勒密王朝對猶太人非常好,當時猶太人不但有宗教自由,甚至有不少托勒密統治下的外邦人信奉猶太教。第一本舊約聖經希臘文譯本七十二士譯本就是當年托勒密王朝為了編纂亞歷山大城的圖書館的書籍,而請了一群拉比來翻譯舊約聖經,最後花了七十二年來完成。  可是,因著托勒密的息微,BC198年,以色列便為塞孤留王朝所佔領。塞孤留王朝是亞歷山大大帝另一位將軍的後代,領土包括土耳其和敘利亞。他們和托勒密相反,禁止了猶太人的宗教自由,甚至在聖殿中擺放宙斯的神像,要求猶太人敬拜希臘諸神。最後,這些行為激起了猶太人的反抗。最後,猶太人在祭司的後代馬加比家族的帶領之下於BC166年趕走了塞孤留王朝的軍隊,馬加比王朝開始了。馬加比王朝的第一任國王,是猶大.馬加比,他曾經親自領兵四次擊退塞孤留的軍隊。猶大死後,他的兄弟約拿單暫代王位,卻被一個想奪權的軍官殺死。猶大另一個兄弟西門馬上行動,因為當時塞孤留王朝已經沒有能力重新控制以色列,便希望和這位新國王簽下和約。自此,塞孤留便沒有再侵擾以色列了。西門統治期間,以色列有了一段短暫的繁榮。但是,他最後卻死於一個叫多利買的奪權者的手中。不過,他的兒子約翰許爾堪卻以謀略勝過他,成為統治者。在約翰許爾堪的統治下,版圖不段擴張,把以士買,撒馬利亞和利比亞也收入版圖。他又把耶路撒冷美化起來,又首次發行錢幣。  BC105年,約翰許爾堪去世,由亞理士多巴勒一世接任王位,但不到一年,就由亞歷山大貞尼接任,直到BC87為止。二人也恨法利賽人,並偏袒撒都該人,因而法利賽人受到嚴重的迫害。後來,亞歷山大貞尼的妻子亞歷山德拉接任,她是法利賽人,又因而反過來打壓撒都該人。BC69年她便逝世,她的兩個兒子許爾堪二世和亞理士多巴勒二世就發生內戰,互相爭奪王位,為期六年,結果兩敗俱傷。他們的內訌因而為羅馬人製造了機會,BC63年,龐培帶兵攻佔耶路撒冷,猶太人的獨立結束。

[编辑]羅馬帝國 + 耶穌

羅馬帝國在佔領巴勒斯坦以後,龐培將軍先立支持他的許爾堪為猶太人的統治者,卻不立他為王。並且,下令猶太人要每年交稅給羅馬。言而,被流放的亞理士多巴勒二世卻逃回來了巴勒斯坦,馬上發生了奪權的內戰。在這時期,龐培又派了以士買的安提帕特任許爾堪二世的顧問,以幫助他和亞理士多巴勒二世戰爭。後來BC48年,龐培因為和凱撒猶流在法沙勒的一場權力爭奪戰中戰死以後,安提帕特馬上改變立場,支持該撒,使該撒升他為猶大省長,地位比許爾堪更要高。同時,該撒又對猶太人有很大的寛容的態度,給猶太人宗教自由。安提帕特在該撒的支持下便成為巴勒斯坦裡最有權力的人。他是徹底向羅馬效忠的。言而,猶太人卻是恨他,因為他是以士買人,是他們以前的死敵的後代。因而,他在上任後一年便被人毒死。他的兒子希律便接任了他的省長的職位。三年之後,該撒也在羅馬被人謀殺了。

希律生於BC74,死於AC4,在他一生作政客和統治者的生涯中,他代表著羅馬政府去對付猶太人,比任何人也要多。該撒死了之後,羅馬又由高三個執政:屋大維,安東尼和勒彼督瓜分。東方敘利亞地區便是由安東尼統治的,希律便成了安東尼的部下。安東尼是歡喜希律的,這對希律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時候,猶太又發生內戰,希律就急忙趕到羅馬請示安東尼。希律更說服了安東尼只有希律自己才能維持巴勒斯坦的秩序,使安東尼任命了他為全猶太的最高統治者。

希律被認為是一個奸狡而無恥的人,他整天也在鞏固自己在猶太的地盤。這些事的成就,也是藉著暗殺和陰謀建立的。甚至,他的家族中有不少人就因而死在他的手中。甚至他心愛的妻子瑪莉安妮,也是被他下令殺死的。她死了以後,希律非常後悔,差不多要發狂了。他整段統治就是這般恐怖。由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可以知道他的統治,在未後的日子裡,是恐怖得不可以用筆墨所形容的。

就在約AC1年,耶穌基督就在這恐怖的時代出生了。(詳見耶穌 )在他死後,他的門徒就在巴勒斯坦首次建立了教會,開始了基督教,並使耶路撒冷成為早期基督教的一個傳道中心。言而,早期猶太教視基督徒為異端(至今部份正統派猶太人依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因而不段的迫害,甚至殺死基督徒,很多基督徒因而離開了猶大,向到安提阿、亞歷山大等外邦城市,並開始向外邦人佈道。最後,基督教完全成為了外邦人的宗教。

AC135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叛亂被鎮壓以後,羅馬人把所有猶太人由巴勒斯坦驅逐出,自此猶太人開始了近二千年的大流散。只有少數的猶太人能躲在巴勒斯坦的山區,才能依然住下去。同時,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紀後期,宣教基地已經由耶路撒冷轉移至安提阿、亞歷山大、羅馬等羅馬帝國其他的外邦人城市,信徒也愈來愈多外邦人,反而猶太信徒則日益減少。加上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迫害(最可怕的是德修.戴克里先和尼祿在位時的迫害),基督教在猶大地區的活動也減少了。言而,AC313年,基督教成立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猶大地區的基督教又活躍起來。直到在伊斯蘭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以前,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可以自由地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编辑]伊斯蘭的堀起

伊斯蘭教在第七世紀創立以後,便以驚人的速度擴張。AC632年伊斯蘭控制了整個阿拉伯半島以後,便想攻打在北方兩個已經衰落的國家:羅馬帝國和波斯王國。兩國在過去互相爭鬥,加上當時羅馬已經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還要忙著應付日耳曼人的作亂,便為伊斯蘭帝國創造了機會。619年,伊斯蘭在佔領耶路撒冷以後,

[编辑]十字軍東征
[编辑]1948年立國

被稱為以色列最偉大的國王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王國分裂成南部的猶太(即南國猶大)和北部的以色列(即北國以色列),至 722 B.C. 北國以色列為亞述人所滅,586 B.C. 南國猶大為巴比倫所滅,於是猶太人開始流浪世界各地。722 B.C. 至 1948 A.D. ,以色列的國土 (及現在的巴勒斯坦) 曾受多國佔領,流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受盡各種迫害,在強烈建國意願下,世界猶太民族主義組織於 1897 年成立,積極從事建國意願。

衝突、對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土耳其人佔領巴勒斯坦地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土耳其和德國聯盟,英國利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並承諾於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獨立王國。此時,猶太人建國行動得到英國的支持,英國外相於 1917年 11 月發表一篇巴福爾宣言:英國政府贊成猶太人至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努力促成此一目標之達成。遂使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購買土地,準備長期定居。1860 年代,此區猶太人僅 12000 人,到 1922 年己激增至 84000 人,且大量購置土地。

以阿衝突與對立日漸增高,遂使英國政府兩面不討好。英國政府於 1920 年 4 月 25 日接受國聯委治此地區。英國政府於 1946 年 7 月提出一項分治計畫,但遭雙方反對,聯大於次年11 月又通過另一個阿猶分治計畫,猶太人勉為同意,但阿拉伯人則因居住區域及宗教世仇因素堅決反對。英國先前曾聲明若阿猶雙方不能接受聯大的計畫,英國將於 1948 年 5 月 15 日撤軍並交出委任權。阿聯盟於 1947 年 8 月 19 日在黎巴嫩集會,決議聯大若通過此分治計畫,便秘密派兵進入巴勒斯坦,遂引發起第一次以阿戰爭。

1947 年聯大通過分治計畫時,巴勒斯坦之動亂即開始擴大,猶太人雖僅居少數,但教育水準較高,組織嚴密,雖尚無國名,卻己具備完善的國家組織,故於動亂中實己掌握優勢,當第一次以阿戰爭爆發前,更已將猶太人居留地區附近的阿拉伯人予以驅逐出境或加以控制。

1948 年 5 月14 日英國終止對巴勒斯坦之託管,以色列立即於次日宣佈建國,以本古里昂為第一任總理,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國就藉口維持秩序,同時派兵進駐巴勒斯坦,以色列奮起抵抗,以阿戰爭正式開始。

2006年3月28日,以色列议会选举举行。前进党获得120个席位中的28席,工党获得20席,沙斯党获得13席,比塔纳以色列党获得12席,利库德集团获得11席,宗教民族党获得9席,圣经党获得6席,另外的席位被其他几个主要小党获得
******************************************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2114888,0 0.html

评论:无人获胜的战争


在黎巴嫩城市卡纳受以军火箭袭击,造成至少56名平民丧生后,以色列宣布实施48小时的临时停火,以便让黎巴嫩平民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但以色列方面表示,对真主党民兵阵地的攻击将不会停止。德国之声中东问题专家Peter Philipp为此发表以下评论:

人们看到的是相似的画面:一个在加沙地带海岸葬身于炮火的巴勒斯坦家庭 ;在南黎巴嫩死于以军空袭的联合国维和观察员;还有在黎巴嫩南部的卡纳被坍塌的瓦砾埋葬的妇女和儿童,他们本来是想在这所房屋的地下室躲避空袭。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后, 人们听到的都是以色列政府同样的声明:对无辜平民的丧生表示遗憾。

就象对其它平民死伤事件一样,以色列也要对卡纳的袭击进行调查,但这次调查的结果也会象以往的那样无法令人满意。以色列方面现在就已经称,真主党民兵在卡纳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因此是真主党挑起了事端。

的确,就象其它好斗武装组织一样,真主党民兵肆无忌惮地用无辜平民的生命作自己的挡箭牌。但这难道意味着,以色列可以推卸义务,不顾战区平民的安危了吗?根据国际法,战争各方必须照顾平民的安全。此外,以色列试图通过军事袭击保障和重新恢复本国居民的安全,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色列是否就可以不顾后果任意袭击对方平民呢?

在以色列国内,也酝酿着抗议。批评者指责人们只看到自己经受的苦难,却无视自己国家给对方造成的灾祸。国际上对此的普遍看法是,以色列的反应过分激烈,为了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而惩罚整个黎巴嫩民族。

国际社会当然愿意承认以色列有自卫的权利,尤其在德国人们是这样做的。但最近几天来,以色列对黎巴嫩平民和基础设施的粗暴行为使得这种理解和宽容大打折扣。

国际社会对中东的危机仍然显得不知所措。西方国家分别疏散了在黎巴嫩的本国公民,并愿意提供人道援助。但却没有人能制止流血,派遣一支国际和平部队的事宜也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由于华盛顿支持以色列的战争目标,其它国家的停火呼吁也告失败。而以色列的战争目标仅仅靠炮弹和坦克是无法达到的。在与真主党民兵的较量中,以色列明显感受到了自己在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所处的劣势。

以色无法赢得这场战争,没有人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大家都将是失败者,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失败者。
***************************************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3/forum_ us060711a.html

美国和中东的宗教冲突

  中东地区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摇篮,同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在现代化的今天,中东地区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同时与欧洲和日本等现代化国家相比,美国人更加重视宗教文化,小布什在讲话中将美国比喻为上帝选择的国家。尽管美国和中东都强调宗教文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也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在美国进军中东后,一些中东人士视美军为基督教旗帜之下的十字军,美国和中东的宗教冲突和文化矛盾都十分尖锐。

  基督教相对宽松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和欧洲本土宗教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后,为了适应社会现实而包容和吸收欧洲本地文化。天主教在强调上帝是唯一之神的同时,也为了满足欧洲人崇拜女神的需要而引入圣母玛利亚。欧洲本土宗教如希腊和罗马宗教中有各种各样的保护神,而在天主教里则有很多圣人扮演各行各业的保护者。

  有个俄罗斯笑话讲,俄罗斯人之所以选择了基督教,是因为基督教允许教徒饮酒。基督教相对来讲比较宽松,而伊斯兰教则对教徒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教徒不能饮酒,在斋月里白天不能进食,每天要祷告五次等。同时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只崇拜真主,杜绝异教影响。

  伊斯兰教强调父权

  小布什在第二任期中提出民主战略,要在中东地区广传自由民主福音。伊斯兰教更加强调父系权威,西方文化会严重地冲击中东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有的美国人士说,在西方文化传入中东后,人们将要挑战父系权威,小孩将反抗父亲,妇女将对抗丈夫。为了维护自己的传统地位,中东保守势力强烈反对美国文化的入侵。

  在被美军占领的伊拉克,妇女的相对地位还不如萨达姆统治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萨达姆压抑宗教势力,推动伊拉克社会的世俗化。而现在伊拉克宗教势力抬头,妇女遭到更加严重的歧视。在2006年6月公开的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文件中,记录了伊拉克妇女备受歧视的种种事实,包括伊拉克妇女在受到威胁后被迫以头纱蒙头盖脸,被保守势力控制的政府部门甚至强迫妇女戴伊斯兰头巾。

  在父系社会中财产和权位由男性亲属继承。西方的父系社会色彩没有中东强烈,即使在封建化的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社会,王位也可以由女性亲属继承。在现在的西方社会,私生子率很高,在美国私生子率一度达到百分之三十,重新出现了母系社会中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现象。西方社会讲究男女平等,而中东的伊斯兰教社会却极力维护父权,中东保守势力竭力反对美国向中东输出自由主义文化。

  多元文化和谐共存

  在冷战时期,美国中情局在伊朗发动政变,推翻伊朗民选政府,扶植亲美的伊朗国王巴列维上台。巴列维引进西方资本和制度,冲击传统社会结构,巴列维的经济改革引起全面危机,最后巴列维政权被伊朗保守势力推翻。现在小布什推动中东民主战略,美国重新向中东地区输出以自由民主为标志的西方文化。但是在美国占领伊拉克后,长期受到压抑的伊斯兰保守势力借机坐大,美国的中东民主战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有悠久的和平文化传统。郑和是虔诚的穆斯林,郑和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积极地传播伊斯兰教,为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做出了良好的示范。?美国进军中东?,加剧了西方社会和伊斯兰教社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方文化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西方社会和伊斯兰教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

  王鲁申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 12:24 pm: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With Word-formations

Phonologically Disambiguated
According to the Cantonese Dialect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Add Your Message Here
Post:
Username: Posting Information:
This is a private posting area. Only registered users and moderators may post messages here.
Password:
Options: Enable HTML code in message
Automatically activate URLs in message
Action:

Topics | Last Day | Last Week | Tree View | Search | Help/Instructions | Program Credits Administration